语文教学还需有“法”可依,“法”即课标里的“基本方法”,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说明方法。一般来说,文学文本多采用描写、抒情、叙述的表达方式,以及多种表现手法;实用文本则常采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以及多种表现手法或说明方法。如侧重文艺语体的状物体文本(如《燕子》《广玉兰》),除了对物的描绘,还因该物寄托了作者的难忘经历或深厚情感,自然会用到叙述、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修辞、象征、烘托、对比、照应、扬抑等表现手法,追求具体、形象、生动,富有人情味;而侧重科技语体的状物体文本(如《长城》《恐龙》《秦兵马俑》),则侧重说明、叙述的表达方式和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摹状貌等说明方法,因为此类文体追求准确性、简明性、形象性和趣味性。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恐龙》介绍雷龙“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的句子为例,它用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于把雷龙又大又重的特点说得形象,使读者更加明了事物的特点。而有的学生会说它是比喻,这就是教学中没有厘清两类文体特征所致。
(3)更见不同之“言”。
这里的“言”,是狭义的言,指承载文意的“语言的形体”和“语言的声音”。“语言的形体”主要指“字的单复”“句的长短骈散,以及它们的错综配合”“修辞的积极与消极”等;“语言的声音”主要指字的音调,语句的节奏、韵律等。
就语言的形体而言,文体不同,语言的形象自然就有差异。如侧重科技语体的状物体文本、说理体文本(如《新型玻璃》《谈礼貌》),旨在使人“理会”,故多用消极的修辞,长短结合,简洁明快;侧重文艺语体的状物体文本、写景体文本(如《安塞腰鼓》《九寨沟》),却要使人“感受”,故多用积极的修辞,长短结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流畅生动。这一点,教学时要注意区分。
语言的声音易被忽略,要特别引起重视。朱光潜在《无言之美》中提到:“在造句布局上我很注意声音节奏。我要文字响亮而顺口,流畅而不单调。古文本来就很讲究这一点,不过古文的腔调必须哼才能见出,白话文的腔调哼不出来,必须念出来。”这就需要从文体出发,深入研究,通过朗读,让声音的魅力散发出来。近几年我和孟纪军工作室一起,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从文体角度提出了朗读的“大基调”和“小基调”的策略问题、“三腔三调”(拖腔拖调、拿腔拿调、走腔走调)的问题等。仅以“大基调”为例,我们基于不同的文体,提出了五大基调,童话体、寓言体、神话体、民间故事体等故事类文本,因属于“听”的文字,口语化特点强,我们称之为“讲读调”;写人体、记事体、小说体、应用体文本,侧重科技语体的状物体、说理体文本,因述说人事物理,“说读调”便是其最自然的语调;散文体文本,因文质兼美,叫“美读调”;诗歌体文本,节奏韵律强,称“诵读调”;剧本体文本,以读代演,应用话剧腔来读,故称“演读调”。朗读跑了调,语文教学就会不着调。
4.更见言语感知的敏锐直接
一种文体的功能、形式、风格、气势与美质等是相对稳定的,长期地循着固有文体的固有的序、法和言,反复地感受、理解、体悟,尤其通过声音塑造的表象,能让特殊的形式内化为一种言语模型。这样再接触到一类文体时,便可更敏锐、更直接地捕捉住它。
四、结语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内容的模糊,的确造成了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模糊,这最为人所诟病。从文体出发,或许能让语文从模糊走向明晰,从而照亮语文的教学前行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从文体出发,让语文教学更可见(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