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
一、厘清“文体”与“表达”的关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阅读要求”的第6条才指出“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而在小学第三学段,对小学语文文体样式的多样性则是做了模糊处理的,即简单笼统地归为四类: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看来,这只能算是一种文体样式,不必明晰文章体裁。这意味着在小学阶段,对于文体可以大致把握、模糊处理。但是,作为教师文体意识要强,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对文体特征的把握应该越来越清晰。当然,学生也是随着年级升高文体意识越来越强,文体特征把握越来越清晰。这样,就可以不必纠结是否能非常清晰地界定《水》到底是散文还是小说,《大江保卫战》选入教材后是否一定要当作通讯来教学,《九色鹿》与佛教故事到底有多少关联,《鞋匠的儿子》还是不是林清玄原文一样的哲理散文。由此可见,以上所列课文,不管其本来是何种文体,进入小学语文教材,都可以相对模糊地定位为叙事性
作品。
大致判定文体之后,精准探寻这类文体的核心教学价值,是“关注文体,聚焦表达”主张下的主要目标和核心任务。比如,《水》侧重叙事,其核心教学价值是作者如何写出有水的欢乐,即抓住人们雨中洗澡的痛快动作和四兄弟被母亲舀水冲凉的舒服心理来表现有水的欢乐,进而明白面对缺水的艰难环境也要像母亲和村里人那样,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这样,教学既指向为什么写,又指向怎样写。此时,该文本是小说还是散文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看该文本如何表达,为什么如此表达。而这点,正是到了中高年级,我们应该不断有所渗透的。
《大江保卫战》一看就是在写事,选入教材已经失去其通讯的时效性,但其生动性、感染力依然存在。课后习题直接告诉我们本文最核心的教学价值——“默读课文,说说第二和第四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写法即表达,亦即为了表现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无畏、奋不顾身,作者进行了400多官兵(一群人)保大堤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选取了黄晓文(一个人)不顾受伤、奋勇保大堤的特写镜头。点面结合,表现了这场保卫战的气壮山河。核心教学环节不能停留在理解什么是“点”,什么是“面”,什么是“点面结合”的写法上,关键是要弄清作者是怎么写出“面”的惊心动魄,怎么写出“点”上人民子弟兵的铮铮铁汉本色。
此时,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独特表达秘妙的时刻到了。写“面”既有完整的事情六要素:时间——7月27日凌晨两点,地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人物——400多名官兵,起因——大堤塌陷了,经过——官兵来回穿梭保大堤,结果——大堤保住了,又有400多官兵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但这些语言、动作、心理描写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表达了“齐心协力、万众一心“。文中多处出现“一声令下”“一个念头”“一道人墙”“一个个”等短语,充分表现了400多官兵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万众一心的精神品质,正是因为如此心齐,喊的声音一样,想的心思一样,做的动作一样,整个场面才显得惊心动魄。
一个人保大堤,作者主要抓住一组连续的动作“咬、拔、扯、捆、扛、爬”来表现黄晓文受伤后保大堤动作的“快”。文中也有一组数量词,如“一拔”“一绺”“三下两下”等,和黄晓文的连续动作配合在一起,更能表现其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铮铮铁汉本色。教学至此,两相对比,总结异同,着重探讨这样“点面结合”的好处:既可以表现一群人保大堤的惊心动魄,又可以表现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无畏。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关注文体,聚焦表达”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追求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