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播渠道多向度
传统媒体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传播,带有明显的单向度特征。单向度的传播固然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牢不可破,但忽视了民众的主体性和差异化特征,民众很难表达出自已正当权益的诉求。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空间赋予了民众自由表达个人利益诉求等权利,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都是通讯社”,民众成为集接受、传播于一体的信息发散点,使得话语传播体现出多向度的特征,传播方式呈现出核裂变式似的发展图景,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变得更加难以掌控。新媒体时代话语传播的多向度特征,使得我国意识形态话语领域变得众声喧嚣,任何人、任何组织都能够自由地获取信息并发布信息,西方反华势力更是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便捷性和隐蔽性,加大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地渗透工作,使得“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一定范围内大行其道。
2.传播主体多元化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准入门槛和成本大大降低,一部手机就可以进行信息的生产和发布,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组织或被组织来交流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当前,市场化媒体的法人、意见领袖、网络大V、草根群体等传播主体,与传统的官方媒体专业人员共同组成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主体结构,使得以前较为集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逐渐为多元的话语主体所共享。多元化的话语主体通过新媒体衍生出一套以自我为中心的话语体系,并呈现出一定的“去权威化”、“去中心化”地倾向,一些话语主体由于受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其话语体系更是体现出背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倾向。虽然网络大V 、草根群体等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仅仅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些群体的话语在整个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设中不能予以轻视。
3.传播模式碎片化
裹挟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各种变种的新媒体文化,让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陷入了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选择的困境中,日益影响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卢卡奇指出,“科学也同样卷入了这种直接性当中……,因为它把现实世界撕成了碎片。”[1]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由计划经济时代的整体性社会特征转变成了价值观念多元、由不同阶层所构成的碎片化社会;另外,现代社会生活整体节奏加快,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人们大都利用上下班途中、休息前等“碎片化”时间,去浏览手机或平板电脑中的网络信息。社会“碎片化”和人们阅读时间“碎片化”这两点显著变化,要求新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要改变传统媒体那种宏大叙事的话语模式,转变为“小清新”式地碎片化叙事的话语模式。
4.传播环境复杂化
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也会更加尖锐、复杂。“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占中事件”等政治运动的背后无不闪现着西方国家的“魅影”;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比如腐败、社会治理不力、生态环境等,这些社会问题和矛盾必然反映到民众的话语传播中,民众的这些话语可能仅是对现实不满、对未来感到焦虑亦或是对信仰感到迷茫的情绪化表达,在西方反华势力雇佣的网络推手、水军的歪曲下,就有可能将民众情绪化的表达演化成为攻击党和政府、攻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反动话语。
二、新媒体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价值维度
1.抵御反华势力西化中国战略的客观要求
当前,反华势力实施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并未停歇,与以前“明火执仗”式地话语权斗争方式相比,新媒体时代的斗争形式则变得“悄无声息”。西方国家凭借其掌控的文化科技优势,通过大众传媒、影视文化剧、培植代言人、学术交流等方式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不断地向我国民众宣传西方的价值体系、政治主张和生活方式;对转型期出现的一些群体事件、突发事件进行扭曲、放大,利用非法公众号发布所谓的内情、解密,在民众中故意制造混乱、搅乱人心。面对西方反华势力实施的西化分化图谋,要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说服力和批判性,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所鼓吹的“普世价值”进行透彻的分析和批判,揭露其颠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险恶用心,避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被反华势力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扭曲和消解,使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体,深刻认同、坚定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从而有效抵御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方式(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