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摘要:
大学生精神生活应该具备发展个体主体性与公共品质双重功能。大学生精神生活由于遭遇个体化困境,呈现出利己主义价值观念、文化生活庸俗化、趋同性、精神生活过度“宅”化、公共精神生活的公共性向度式微等问题特征,并对大学生的公共关怀、公共理性、公共参与等产生负性影响。对公共性精神生活重构,对大学生个体精神生活进行优化是实现精神生活个体化境遇中大学生公共品质建构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精神生活;个体化;大学生;公共品质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4.025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4-0120-06
当代社会,现代性正裹挟着消费主义、泛娱乐化等意识形态,给人们生活带来强大冲击和挑战,具体表现为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的僭越,人的个体性发展对公共性发展的侵占。大学生精神生活中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碎片化、泛娱乐化、虚无化等问题成为现代性症候。这些问题业已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但针对大学生精神生活个体化境遇的研究成果较少。将个体化作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的独立课题有一定的必要性,主要基于以下事实:大学生身心逐步成熟并日益脱离家庭环境成为独立的主体,其主体性意识的发展,为构建个性化的精神生活敞开了可能性的空间;网络社会的形成,革新了大学生传统交往方式,网络化的生存方式,迭代更新的互联网思维全面渗透至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体系与生活方式中,加之大众文化的盛行使大学生富有个性化色彩的精神生活成为期许的理想形式;当前大学生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资本全球化的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其精神生活的内容、结构、方式等既受到资本市场的逻辑宰制又受到文化产业的推动,具有凸显的局限性。具体而言,大学生的单子化与社会的原子化境遇成为构筑精神生活的一道难题。因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如何突破个体化境遇,重构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公共性向度,成为我们审视大学生精神生活现状不可忽视的问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精神生活个体化境遇中大学生的公共品质建构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