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精神生活个体化境遇中大学生的公共品质建构(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0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大学生群体中个体化“宅”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大学生公共参与实践的阙如。据调查显示,有84.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多少有点“宅”,有64.7%的同学称自己“宅”了几个月到两年不等,“御宅族”的主要活动集中在游戏(60.3%)、电影或小说(74.8%)、漫画(16.8%)等,在涉及“为什么宅”的问题上,38.5%的同学认为“喜欢一个人自由惬意的待着,不愿被人打扰”。27.3%的同学认为“自身懒惰,不愿出门”他们“宅”在寝室,或自习、或游戏、或看电影,没有固定的喜好。[5]由此可见,“御宅族”的生活仅停留在以缓解个人压力、放松身心、娱乐、满足感官愉悦等需要的感性层次。对外界的事物不感兴趣,缺乏与他人现实交往、参与公共话题讨论、公共事务处理等生活实践的主观意愿。

公共参与是形成公共品格的重要方式。如果说大学生共同体成员之间所构建的话语体系可以启迪大学生的公共理性,拓展公共价值观视野,那么,公共参与就是让大学生们切身地实践公共生活理想,与他人形成生动交往,为大学生潜能的提升提供契机,进而孕育大学生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大学生在公共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形成超越个体化的情感态度,习得公共交往的规则,启迪公共生活的理性精神,并获得对自我、学校、社会的认同,进而显现出积极蓬勃的精神面貌。这种精神面貌又促进大学生更高生命理想的形成。此外,大学生在公共参与的过程中可以生成与巩固公共情感、公共关怀,在选择与判断的过程中加强公共理性能力,最终完成对公共善的践行和对公共责任的承担,最终实现自我的超越性价值。

然而,大学生中的“宅”群体不论对于学校中的公共问题、公共事务,还是社会公益事业、公共利益等都不关注,甚至对于公共事务对自我公共品质塑造的重要性持否定态度。大学生沉静在封闭的、个体化的“宅”生活中,缺乏公共参与,导致大学生难以超越个人私己性情感,承担公共责任,进而无法获得个体自我超越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和享受。这种无意义感正是造成大学生感到精神空虚、焦虑、焦灼的症结所在,同时,这种无意义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寻求过一种“原子式”的精神生活方式,避免参与公共生活。约翰·杜威认为“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主的公民只能成长于民主的生活。”[6]公共品质和公共精神需要在公共生活中得以生成,而大学生“宅”群体的公共精神失落正是由于缺乏公共参与的支撑。

4.大学生公共精神生活的公共性向度式微

多年来,各高校及相关部门为了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培育大学生公共品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了较多的公共参与的活动,例如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基地实习、社团建设与社会团活动、志愿者服务、大型公益活动、支教活动等,在动员、培训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制度安排,甚至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和模式。但是由于大学生功利性价值取向、学校生活公共关怀的“隐退”等因素的影响,公共性精神生活的公共性向度没有得到彰显。

功利性的参与动机抑制了大学生公共情感的生成。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参与学校公共事务和公共活动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完成学校硬性要求,获得学分或通过考核,而出于对公共事务的关心投入其中的却很少”。[7]由此可见,我国大学志参与公共性活动更多地是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或功利性的个人利益来推动。大学生在公共性活动中呈现出较明显的个人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取向易于让大学生形成竞争性个人主义式的思维逻辑,对他人、公共事务持冷漠态度。大学生只关心自我利益和竞争优势,把参与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公益组织等看作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和手段,从而损害了大学生与他人、精神共同体之间的情感纽带。大学生在公共性精神生活中合作的、平等交往、相互关怀和爱的意识走向了“隐退”,公共情感和公共关怀难以生成。竞争性个人主义让大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占有式的关系,容易造成大学生对公民社会产生疏离感和不信任的心理状态。这种疏离和分裂的关系正是乌尔里希·贝克所说的个体与社会的“脱离”,即在道德信仰走向衰落的现代,个体从传统道德信仰的束缚中获得了自由和解放,这也导致了个体和社会的分裂,走向了道德、精神上的自我封闭。大学生对群体利益和公共福利冷漠不关心,潜在地加深了他们对于公共生活和公民社会的情感疏离。这使他们难以感受到社会的团结感、凝聚感和归属感。

三、以公共品质培养为核心的大学生精神生活重构

如前所述,私己性、庸俗、趋同化、“宅”的精神生活让大学生成为“精神孤独”的公民,在占有式的关系中,大学生的公共情感、公共理性和公共品格逐渐走向衰落。作为以培养现代化公民为己任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对精神生活的个体化困境和公共品格沦落视若无睹,而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完善教育体系,在积极建构大学生个体性精神生活和群体性精神生活的过程中,葆有大学生精神生活个体主体性与公共性之间的内在张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精神生活个体化境遇中大学生的公共品质建构(4)在线全文阅读。

精神生活个体化境遇中大学生的公共品质建构(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jiaoyu/122114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