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信息统整中增强思维的聚合性、发散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社会,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浩如烟海的信息。我们追求的类文阅读教学,是对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境和阅读材料的模拟,在增加学生阅读量的同时,更关注基于这种教材组织形式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尽可能地创造各种平台让孩子们接触到交互性的文本,在阅读中引导他们对文本提供的海量信息进行删选,提取出自己需要的内容,并和先前的语文经验进行统整,重新组织和建构对类文议题中知识的理解或方法技能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说明文《海底世界》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课外介绍海底动物的资料,课堂上先组织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文中介绍海底动物的说明方法;然后指名学生上台,运用说明方法介绍课外了解的海底动物。此时学生的介绍必须基于在百度百科或科普书籍中查阅到的课外资料,同时还要综合运用课堂中习得的新知识、新方法去改造、重组搜集到的信息,并把课外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这里的课内外信息其实便是一组类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即是统整课内外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从各种资料中寻找某种海底动物的信息,又要围绕一种海底动物进行多方面的介绍,这就意味着学生思维的聚合性和发散性同时获得了发展。
以上四种主要策略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和运用的,每种策略的运用也不仅仅是发展学生某一两种思维品质,在类文阅读的课堂中,往往是多种策略综合融通的运用,学生的多种思维品质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和提升。
三、正确处理三组关系,让思维训练的过程看得见
类文阅读教学从属于阅读教学,在类文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遵循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规律,切不可把思维的发展凌驾于其他发展之上,让思维训练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建议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让思维训练的过程更科学合理。
(一)思维发展与语言发展“兼得”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从根本上说是由其内在的思维能力决定的。乌申斯基说:“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强调: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因此,在类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思维训练应该符合学生语言发展的实际,渗透在语言训练之中,遵循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规律,与语言训练在同步前进中获得共同的发展。
(二)思维发展与实践活动“兼容”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它是在阅读、表达、交流、讨论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学生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时,思维伴随着活动同时展开。吴忠豪教授提出了现代语文教学的三大误区:把课文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把语文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把讲读课文作为主要教学方法。类文阅读的课文内容、语文知识远远超出了平时一节课的容量,因此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它倒逼教师走出三大误区,在阅读、语言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实现语文课的转型,促进学生的思维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而升华。
(三)思维发展与个性特征“兼顾”
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一般是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的轨迹发展的。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存在着差异性,每个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都具有一些共性特征,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会具有一些个性特点,他们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思维过程、思维品质是不一样的。因此,类文阅读教学既要遵循学生群体思维发展的规律,还要兼顾学生思维发展的个性特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类文阅读:让思维的发展看得见(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