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于当时比较简陋的教学实验和研究条件,常青在针对写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进行分格训练时,某些格的划分还是显得有些牵强。但不可否认,这一模式形成了写作训练的一些基本套路,对总结提炼中小学汉语写作知识具有很大的价值。不难发现,在运用分格教学模式指导中小学生按部就班地说话写话、仿写句子和组织文段方面,分格作文教学理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三种作文模式的优缺点及对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三种有代表性的作文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1.三种模式共同拥有的优点
(1)三种模式都将语文中的写作教学知识显性化。作文教学难。不少专家认为写作高深莫测,是一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问。贾岛“推敲”的典故揭示,用“推”还是用“敲”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由此可知,作文教学中的不少写作知识是情景化知识,只有在特定的情景中方可凸显,方可比较优劣。情景作文教学模式的优点,就是通过特定情境将学生的内在思维显性化,通过调动学生的元认知,启迪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内在动机,实现内在言语结构与外在要表达的事物之间的有效链接,使学生写作文过程变得更轻松自如。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模式和分格作文教学模式之所以被广泛借鉴,是因为它们都各自采用某些方法使得课文中某些写作的程序性知识显性化,为学生习作训练提供了必要的“脚手架”。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更多关注行为与任务操作的顺序。丁有宽提出的记事作文有“按事情经过先后顺序”“按时间先后顺序”等写作顺序就是提供了记事作文写作的程序性知识。常青的“格序”也是写作的程序性知识。由于程序性知识需依照范例在做中习得,于是以课文为范例进行仿写就成为实现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2)三种模式都构建了语文教学的双重逻辑结构。三位老师都按照各自的某种逻辑将教学材料重新整合,特别注意改革语文教材的课程教学结构,将原来单一的课程结构———直线型序列,发展为较为复杂的螺旋型课程结构———倒立圆锥体序列。这样教学既有主线又有暗线,课程既能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科发展),又能遵循儿童的心理循序(认知发展),使课程的知识体系螺旋型不断扩散、加深和优化。[6]10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模式总结了记叙文写作训练的知识,它组织作文教学的逻辑是“五十法”。这使得教学在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同时,找到了与写作训练的有效结合点,搭建了组织教学的第二重逻辑结构。分格作文模式教学的逻辑起点是“格”,用种种“格”架构的句法、修辞和章法逻辑结构,正是落实写作训练的有力抓手。而情境作文教学模式,则从知识掌握和应用的角度,提出了将课文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生动的生活场景中的原则和步骤,强化了情境创设中学生的元认知知识①,突出了特定场景的观察能力培养,从教学目标“掌握”和“应用”的角度实现了课程的螺旋型结构,即知识只有通过在情境中运用方可实现个体的内化,而其中情感发挥着重要作用。
2.三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读写结合作文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模式形成的整个作文教学知识体系还有待完善。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动荡,读写结合实验多次受挫中断。故其成果主要体现在建立了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知识体系,其他文体的写作教学知识体系还有待补充完善。其次,因其写作教学的知识点总是暗含在特定课文中(暗线),没有明确提出,一旦某篇课文被撤换掉,作文训练的相应知识点也就可能被替换掉了。这导致作文知识点训练的不确定性,这也是读写结合模式没有得到继续推广的主要原因(以读写结合理念编写的教材现今已经少有人用)。因此,读写结合作文训练一定要把握好作文教学知识的系统性。最后,因结合课文的作文训练点较多,读写结合容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这就要教师创造性实施作文教学,或选择恰当的时机仿写句段,或创设生动的情景进行续写、扩写等。只有重视训练内容的层次性和训练形式的多样性,才能实现阅读训练、情境感知与仿写训练三者的有机整合。最好不要等到课文都教完了,教师才布置多项写作训练任务,这样容易导致学生望而生畏,并且每节课设计的仿写训练的次数也不易过多。
(2)情境作文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情境作文的重点是创设语境,故要在学生已形成一定的语言和言语结构基础后实施,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要用好此模式,就要“多读、少讲、精炼”,一年级就要狠抓语言训练,开设口头作文课,二年级则要进行观察日记,三年级则要开始情境作文。如果字词句段篇的教学没有落实,教师就是创设了各种有趣生动的情景,学生也可能还是无法实现书面表达。这就需要情境作文与读写结合、分格作文等模式相互融合。其次,情境作文一定要巧妙创设作文情境,设计好教学目标和训练点,让学生有感而发,否则可能导致学生所思所感雷同,进而导致作文雷同。在班级教学中,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教师一般不可能为每个学生都创设不同的情境,故教师创设的单一情境就可能带来作文的千篇一律。最后,情境作文主要适应于写实作文、想象作文的教学,对于议论文等的教学则有一定的局限性。
(3)分格作文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分格作文提出的“格”不具有唯一性。常青提出分格作文后,其他一些研究者也提出了不同划分标准的“格”,这就引发了“什么是格”的争议,这导致作文教学知识的不确定性。其次,由于“格”的划分存在差异,为了系统训练格,依格仿写,就要编制仿格写话的训练教材,无论是编写教材,还是使用这些教材都无疑会加大教师教学的工作量。如启用专门训练格的作文教材,则可能导致阅读与作文两大板块的分离。如果依据原有课文强化“格”的训练,就需要重新安排课文,使这些课文篇目中含有的要进行训练的这些“格”既不重复,还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课后练习题也应增加对应的分格写话训练习题。这无疑就要对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重新进行全盘系统的改编。最后,分格作文由于依格仿写,过分注重格式,也容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同样也要通过情境创设或丰富生活实践经历和人生阅历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获得感悟。
(二)三种作文教学模式的创生对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三种有代表性的中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及启示(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