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以后,我国中小学出现过三种有代表性的作文教学模式: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模式、情境作文教学模式和分格作文教学模式。这三种作文模式或强调读写之间的关系,提取写作规律性知识;或创设各种情境,将习作观察、动机激发、情感表达、说话写话、素材积累、范文仿写等训练有效整合,提出作文教学的阶段和步骤;或分析各种汉语常用句式、修辞手法、段落和篇章结构,提出百格范例。这三种模式的创生揭示:语文教材应根据课程标准进一步细化作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并结合阅读教学,系统化呈现中小学相应年段的作文教学知识。
关键词:中小学;作文教学模式;读写结合;情境;分格;
作者简介:李静,女,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
一、三种有代表性的中小学作文教学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对基础教育改革高度重视。语文教学是各学科教学的基础,教学改革与实验也搞得轰轰烈烈,但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能形成一家之言的作文教学改革成果却不是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模式
广东省已故全国特级教师丁有宽①提出的“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模式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丁有宽扎根农村小学教育,制订了“结合实际,为农村服务”的教学思路,在实践中总结出“转化顽童”和“语文教改”两个教育法宝。在语文教改中,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模式经过多轮实验,在广泛吸收国外教育家、心理学家(马卡连柯、赞科夫、保尔诺、布鲁纳等)和国内教育家、各学科专家、语文学科专家(叶圣陶、朱作仁、吴立岗、斯霞、田本娜等)的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到了80年代,读写结合的作文教学模式逐渐走向成熟,90年代中后期,发展到顶峰。其教改实验成果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丁有宽组织编写的五年制、六年制两套小学语文教材,也被教育部审定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
解放初期,丁有宽在农村小学作文课程资源比较贫乏、阅读教学材料比较稀少的情况下,针对小学语文读写脱节、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等情况,有针对性、有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改实验,教学成果在全县、全市推广,获得好评。他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再次遭到批斗,读写结合教改实验也几经波折,但他毫不气馁,依然潜心科研,经过40多年教育实践和理论体系建构,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模式总结了八条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偏爱后进生;(2)寻美作文,练文炼人;(3)读写对应,有机结合;(4)杂中求精,打好基础;(5)乱中求序,分步训练;(6)华中求实,突出重点;(7)死中求活,交给规律;(8)劳中求逸,减轻负担。读写结合把小学作文教学训练重点具体落实在记叙文写作上,形成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从篇着眼,从句入手;打好基础,从‘有法’到‘无法’;从仿到作,从放到收;从述到作,从说到写;因材施教,典型引路”的宝贵经验。在教改试验中,丁有宽把着力点放在习作训练上,提出读写结合要做到“四有”,即有的、有序、有点、有法。[1]
(1)有的———杂中求精,打好基础。针对当时粤东地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落后的状况,丁有宽提出,小学生读写应以记叙文为主,小学阶段语文教学重点应放在教好记叙文上。丁有宽研究了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所有记叙文,从语言结构方法、文章结构方法与思维逻辑等方面归纳出记叙文读写的规律性知识,称之为“五十法”,也称为“五十个基本功”(见表1)。[2]45-47
这些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仿写课文(范文),学习作者如何叙事、状物、写人、怎样表达思想感情和安排篇章结构,从而为学生习作训练提供借鉴。
(2)有序———乱中求序,分步训练。他针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当时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A.“说读写结合”没有切实抓好;B.训练项目不实不严;C.中低年级把关疏忽;D.把读写任务往后推,结果造成小学毕业时,学生语文基础素质方面问题成堆。针对这些问题,他根据教学大纲对各年级的教学任务和具体要求,抓住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归纳出记叙文“五十法”,并以此为线索,围绕“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一中心任务,沿着“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突出重点,多读多写”这一基本途径而设计出小学语文教改方案,提出了小学阶段的读写结合系统训练的顺序,拟定了读写结合训练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自学自探—互学解疑—精读多练—练习评讲。实验结果表明,他任教班级学生的作文水平大面积提高,教改实验的成果和论文也在《中国教育报》等10多家报刊上发表。
(3)有点———华中求实,突出重点。丁有宽在设计读写训练题目上也围绕“五十法”的“读与写的联系点”来设计训练重点。他从学生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突出重点,精读多练,以求省时高效。在具体教法上,他通过三种教法来突出重点,多讲多练:一是一文突出一个重点。例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他重点讲英勇献身这一节,着重引导学生领会一些重点词语以及人物形象的描写,为习作做好铺垫。二是对一些典范课文,采取一文多次教,多次练,每教一次,重点就转换一次。在第二次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他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习课文的选材详略得当上,着重对学生进行编写段落层次提纲的训练;第三次教,他把重点落实在课文开头和结尾,着重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不同类型的开头结尾的训练。三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基础上,采取一篇带几篇的组文教学法。例如,教学“景物综合描写”这组课文,他只花了5课时就教完了《春》《海上日出》《火烧云》《鸟的天堂》《林海》等课文。这种做法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有利于总结写作行文的规律,以便学生进行仿写。后来经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不断进行实验和理论提升,形成了“主题教学”语文教学模式,在作文训练上称为“主题作文”。窦桂梅认为,主题是明线,知识体系和写作技能是暗线,“主题抓好了,就更好地抓住了‘言语’,而绝对不会否定和淡化知识体系”。[3]
(4)有法———死中求活,交给方法。他坚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给规律、教方法,让学生自己读和写,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反“文无定法”的传统,提出了小学生读写必须从有法到无法的主张,总结了七种小学生读写学习法———识字歌、写字歌、审题歌、分段歌、阅读法、作文法、读写结合学习法。其中的“读写结合学习法”提出了读写对应的学习方法(见表2),这种阅读方法与写作方法形成的一一对应关系,像一根指南针为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使教师能依据课文找到作文指导的要点和训练要素。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三种有代表性的中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及启示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