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启蒙“理论”,丰厚教师的素养修炼
《江苏教育》主编张俊平先生多次强调,教师应当成为一个“思想者”。通常认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其素养是由四部分组成:一是语文学科素养;二是语文学科教学素养;三是语文文化性素养;四是价值观素养。在这四类素养中,语文学科专业素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语文学科教学素养和语文文化素养是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条件,而价值观素养则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动力系统”。
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只知道“埋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同一首歌”。在这种状态下,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准则,浑浑噩噩,很少阅读,更少写作。一个不喜欢读书的教师如何让学生喜欢读书?一个不会写作、从不写作的教师如何让学生学会作文?可见,对语文教师进行“理论”启蒙,刻不容缓。
小学语文教师的“理论”启蒙,既包括国学,也包括西学;既包括语文学科知识,也包括语文教学知识;既包括语文本体知识,也包括儿童主体知识等。启蒙“理论”的主要方式有阅读书籍、课题研究等。以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周益民为例,他“晒”出了一封书单,包括《小王子》《苏菲的世界》《瓦尔登湖》《教学勇气》《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等。通过这样的书单,可以窥见语文教师素养之一斑。
事实上,具有丰厚学养的语文教师,其教学往往能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书卷味”“文学味”。记得浙江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
二、反思“实践”,革新教师的教学状态
教学实践是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教学能力建构的土壤。具体而言,教师教学实践力包括教师的教学理性力、想象力、反思力和判断力。在核心素养观照下,如果说本体性学科素养(包括语文知识、母语知识和文化知识等)和条件性学科教学素养(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主要依靠阅读的话,那么实践性素养则主要是教师在教学实践场域中通过不断反思、修炼积淀而成的。
置身于教学实践场域,教师不仅要厘清语文学科“教什么”的问题,更需要关注语文学科“怎么教”的问题,还需要反思语文学科“怎样教得更好”的问题。语文教师要走出“封闭”的“单打独斗”的状态,通过互通合作,革新自我教学状态。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名师工作坊、研修共同体、创新实验区为承载形式,从语言文字应用、文学作品阅读表达、文章写作等诸方面与同行进行研讨、交流、互动。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一位教师站在儿童立场上,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他们感兴趣的关于林冲和洪教头的“武斗”场面,让学生想象甚至模仿“把火烧天”“拔草寻蛇”等招式,体会林冲的武艺高强。后来,在集体沙龙分析研讨中,有教师认为,解读文本最重要的是揣摩儿童的认知盲点、理解盲区,如人物性格、特点等;有教师认为,解读文本应着重分析学生读不懂、读不深刻的内容,如写作特色等。基于此,该教师在另一个班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对“武德”分析上,如洪教头屡次挑衅,林冲则给予礼让。再如,林冲与洪教头交手几个回合后赶快认输,这说明林冲很能忍、低调、有心胸。在这样的反思性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味”明显增强。
实践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是用多维标准对教学行为的不断检视与考量,追求的是一种教学过程的合理性。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说:“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高级思维能力,处于教师发展研究的中心为位置。”正是在不断地反思中,教师才能完善自我的教学行为,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建构路径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