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学完单元课文后,梳理整合了本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以及语言风格特色,从各方面去比较阅读,从中归纳、提炼出各个罗列的要点,提高了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二)知识点整理,在归纳中有效复习
教材中的目录,也是一种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提前了解全册课文内容,也是进行分类预习和复习的重要文本。学生可以借鉴它整理出单元知识重点。这样的表格,既清楚地明确了学习要求,也对课文内容作了有效的回顾,可谓一举两得。
(三)思维导图,提炼文本的重难点
在学完了课文后,如果把课文的主旨动手画一画、写一写,那既是对课文重点内容的一种回顾复习,也是对提取到的关键信息的整合和梳理。
这种图文并茂的作业是一种思维导图,它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归纳提取课文的重要信息,凸显了要点。它利用非连续性文本明确地表达了课文主旨,也用图或符号形象生动地阐释了动物的行踪,不失为点睛之笔。
三、图文对照,迁移能力解决问题
非连续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或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一般包含数据表格、图解文字、调查报告等材料,阅读此类文本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其关键词为“说明、解释、讨论”。那么,我们在阅读中就要采用图文对照的方式,提取出两者之间相关联的重要信息。
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如地图、公交站牌、火车发车时刻表、玩具说明书、广告商标、水电费单据、调查问卷等。就连我们每天所在的教室中也有许多非连续性文本,如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值日生表、评比栏等。这些阅读材料不是以单纯的文字显示,而是往往伴随着图表信息一同呈现,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让他们习得相应的阅读能力,从而实现“语文为生活所用”的价值意义。
(一)整合学科,图文对照读懂文本
在小学阶段,除语文以外,其他学科(如品德、科学、数学等)也会出现图表和文字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非连续性文本。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加强与其他学科中的合作,整合学科之间的知识点以融会贯通。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提高其思维的缜密性,培养他们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笔者所在地区现行教材《现代小学数学》配套使用的《数学单元期末综合卷》二年级下册中的一道题目:
谁说非连续性文本就一定要放在高段年级实行?看!低年级数学教材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解答。该题的设计意图是为了巩固三位数和四位数的加减法,但在这里插入了一张银行的对账单,这就需要老师打破学科的界限,从图表中提取出关键的数据信息,并理解“账户余额”“收入金额”“支出金额”这几个关键词的意思。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建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系统,数学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转换梳理对照——例谈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作业设计(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