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作文教学讨论不断,但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少有针对性,更无系统性;更多的教师则是跟着指挥棒走,七年级开始就瞄准中考作文,求快捷,往往又欲速不达。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需要走出两大误区,进行三层梯级指导,并做好四项常规训练。
作者:伍学明
一、走出两大教学误区,澄清作文教学的目标。
走出假话式作文教学误区。为什么造成假话式作文的流行?一方面是教师把作文在学生心目中神话了。布置一篇周记学生还乐意,为什么?周记不那么追求技巧、不那么追求文采、不那么追求形式,完全的自由写作,能写!这样的文章反而会受到老师的青睐,推荐发表、获奖的文章都从这里面选出来。而一讲大作文,学生就自然的拉远了距离,不知觉的假话空话就出来了。另一方面就是太过于追求向上的立意。什么才是好的、高的立意?教师大都以成人的价值观来评判,具有很强的教条主义。但这些价值观并非学生内心接受,要迎合老师,所以很自然的说起假话来。立意要追求,没立意文章就没生命。但什么是好立意?我认为,能够从身边的事中悟出平常的理来就是好立意。前几年,我们的老师对那些风花雪月、吟古颂今、朦胧抒情、想象无边的作文觉得新鲜,现在的学生都会写这些东西了,谁不会来几个排比句、比喻句?从太空到地层,从远古到当今,但全部是空洞洞的、假兮兮的,学生看不到身边之事。
走出程式化作文教学误区。程式化作文,用一个简单的比方,就是把作文当作应用文写。首先是过分强调作文技法。作文有技法,但技法确实不等于好作文,它不同于数学里面的公式,把数字变化一下就可以是一道新题。技法是作文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生成,在作文的过程中,想寻求一种更好的表达的时候,“技法”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我们读过9岁女孩安妮的作品,分析作品中的词句、修辞、手法等等,能看到技法,但她写作的时候是否有关于技法的纯思考呢?技法的过分强调,就偏失了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方向。其次是简单模仿范文佳作。商家打造的一些作文指导书,上面的满分作文一般为成人所写或被成人改的痕迹太浓,多为缺少情感体验的构造之作,文章空洞套话多,读起来如嚼干蜡,让人乏味。有的老师为让学生对付考试,要求学生临考前背“范文”,模仿“范文”,学生作文越来越如机械化作业。《人民教育》2008年刊登了“作文教学反思与重构”的系列文章,其中王栋生老师就例举了江苏省考生在2004~2007面对不同的话题,不同考生采用同样的开头的现象,不知是巧合还是一种刻意训练的结果。他指出,这样作文,只会让学生不会作文。
两种作文教学的误区呈现出作文教学的真实现状,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应试。既然是应试文,受程式化的束缚,注定了它不能走入学生的心灵,也不能走向理想的高度。巴金说“写作就是无技巧的再现生活”,真正的作文是什么,是对生活的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学生作文内容的构成就是“写身边事,抒真实情,说平常理”。只有从这个基本目标出发,作文教学才能走出困惑,走向理想。
二、设立作文三个层级,形成作文的梯级指导
第一,分专题作文指导,对学生进行规范化作文训练。
规范化作文,要求学生把作文写得规范,有文体意识、语法意识,能够进行一般的记人叙事写景,作文中做到有对象、有思路、有重点。作文的规范化训练,多数教师一直比较忽视,主要是认为那些知识性的要求束缚了学生个性,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帮助不大,没有必要在这方面花费时间。现行人教版教材就可能有这种思想的体现,写作部分除了话题设计外,几乎没有作文的指导和要求。作文知识教学的淡化带来的问题越发突出,学生作文当中的通病如缺少集中的思想、远离现实生活、缺乏应有的章法、文体不清、病态语言触目皆是等问题,应该归咎于作文的规范化训练不够。
从七年级开始,到九年级结束,学生基本上在同一个水平线的目标上作文,没有体现学生作文的发展规律。我认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首要的是进行作文的规范化训练。应该根据作文构成的基本要素,设计成多个训练系列,如“表达方式”、“记叙要素”、“记叙顺序”、“文章结构”等。笔者曾就表达方式这一知识点组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颇有收获。第一步通过不同材料的感受,让学生对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建立印象。第二步选取教材多个片段让学生辨识,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第三步对表达方式运用方式进行分析,这一步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并非知道了表达方式这一知识点就可以运用于作文。通过对教材范例的分析,我和学生归类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多种方法,如“叙述+描写”、“描写+抒情”、“叙述+议论”、“议论+叙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很少单独使用的,但综合运用中如何让作文不显杂糅,技巧就在其中。第四步进行片段训练,在实践中学校表达方式的运用。通过这节课,学生大都对表达方式有了鲜明的认识,作文文体意识慢慢建立起来。这一阶段是带领学生入格的过程,重在让学生了解作文的基本构成、基本表达、基本技巧,应该指导学生读大量的经典作品,像香菱学诗的初级阶段一样,在大量的阅读中揣摩体会。值得提醒的是,写作知识的要求是死的,只有把这些知识升华为学生的智慧才能有助于写作,那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精心设计,不只能是概念化的讲解和传授。
第二,分话题作文指导,对学生进行生活化作文训练。
生活化作文,要求作文能再现生活,善于抓住生活的细节,能够把生活与作文自然联系起来,作文即生活。没有生活气息,没有贴近自我心灵,没有思想,成为当下中学生作文的通病。“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缺少了生活体验,而是缺少生活作文意识。为什么学生对身边事件常常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呢?一方面因为他们对生活缺少感情的投入,缺少一份感恩的心,缺少一份关注和留意,缺少捕捉的慧心;而另一方面,学生觉得这些事情登不上作文的大雅之堂,不自觉的把作文与生活隔离开了。很少有学生认识到,生活的真实表达就是作文。
2006年冰心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妈妈回来了》只有107字,事情再细微不过,但因为真实,因为真情,所以最后获得好评。老版教材里有一篇《摆渡》的文章,作家梁晓声用一个寓言告诉读者也警示自己,作家最不可丢掉的就是真情。生活化作文就是要引导学生体察身边的事,哪怕小到一片落叶在风中摇曳,只要学生能带着感情去揣摩,一定能体会到其中真味。八年级作文教学分话题对学生进行指导,就是要带领学生走进丰富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敏锐度。教学活动中,重在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一个老师上“妙笔生花写场面”的作文,先让学生根据回忆写运动会场面,学生大都觉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写。接下来教师播放一段自选自录来自学校运动会中本班学生参与的“拔河比赛”场面录像资料。资料一放,同学们兴趣来了,学生越看越兴奋,在同学的要求下,录像播放了三遍。然后,教师让学生们复述看到的场面,让他们用生动的语言复述,让他们抓住特点氛围来复述,一层层地推进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观察的角度,学会了观察的方法,学到了捕捉亮点的技巧,更学会了如何用自己有情有味的语言来表述。同样的内容,从无话可说到说不完的话,原因在于学生的沉睡和苏醒。这种体验情景的设置,唤醒了学生对身边事情的感受,促进学生内心世界同生活世界的互动与融合。感受的过程就是作文生成的过程,作文最后只是把内心书面化而已。当然,我们没有精力营造给学生更多的生活体验情景,但作文的关键就在于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唤醒了学生,作文的泉水就会长流不断。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实现作文教学课程化,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