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思路和实施过程
课程的实施是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我们开展了下列实践活动。
(一)关于当地人文资源的调查摸底
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分三个阶段组织师生对南朗人文资源进行了较系统的社会调查:
1、调查摸底。主要是制定出调查方案,摸清本镇人文资源的大体情况。
2、专题调查。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调查活动,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组成若干个小组分赴各地进行社会调查。主要调查的专题为:①南朗德育基地调查专访,如到孙中山故居、中山革命烈士陵园陈列馆参观调查,到石门村、白企等抗日根据地专访等;②南朗客家民俗调查,如到白企村调查;③南朗典型村落文化调查,如到茶东陈氏宗祠、南朗帅傅遗居的实地考察;④风景名胜调查,如到蒂峰山、云梯山、逸仙水库等地考察。调查过程按“调查——写作——展览”的程序进行。
3、文献调查。从《中山日报》、《中山文史》、《南朗乡音》等报刊和一些回忆录中收集整理报道南朗名人民俗、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稿,也通过网上查阅下载有关资料。当收集的文稿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组织师生分类筛选、分期出版南朗人文资源系列橱窗展览和专题板报,还出版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写出的优秀文章。
(二)关于当地人文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研究
人文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主要是通过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的互动,以活动为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实现由表及里的逐层渗透。主要做法是:
1、利用调查所得的人文资源,经过筛选,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定期出版专题橱窗和专题版报;评选学生描摹的南朗名人,名胜风景等优秀美术作品组成走廊挂画;征集学生参与设计的校园警句、标语,评出优秀作品设置在校园,标明撰稿人姓名;学生参与课室环境的设计。以上做法,目的是通过学生参与构建的校园物质环境,增强环境的心理暗示作用,又突现出校园环境设置的鲜明主题和地方特色。
2、把当地人文资源转化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具体做法是:
丰富主题班会的内容。每学年开设两次主题班会,组织如“南朗名人给我的启迪”、“我爱我家”、“以故里名人为榜样”等主题班会。
丰富校园生活的内容,并融入社会活动中。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的全校性主题活动,如组织“以家乡名人为榜样”演讲比赛,“南朗人文知识知多少”抢答竞赛等。还组织学生参加第四届世界中山同乡恳亲会举办的“中山八百年”历史知识竞赛以及相应的征文比赛等社会活动。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改革,一些人文学科如政治、历史、语文等,在教学中适当渗入本地区人文资源,激活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如南朗中心河污染问题调查、南朗名胜分布和最佳旅游线路设计等探究性尝试,以此开发校本课程。
3、把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
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仁爱、诚信、谦恭、勤俭、自强精神,这些都是南朗人文背景下长期积淀而成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的继承,主要是通过物质环境产生的心理暗示,活动过程形成的心理氛围,在实践中逐层加大理想追求的承载力。如把弘扬孙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与爱班级、爱学校的教育结合起,开展助困助学活动;用“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激励学生敢于打破陈规,在学习上勇于创新;把弘扬自强不息精神放在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崇尚真知,努力成才这个基点上。又如通过邀请校友回校参加庆典、讲座等方式,宣传学校的优秀传统和校友成长的经历,增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激励功能。
当地人文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道德认识方面,能认识国情,理解乡情,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在情感方面,能以名人故里为荣,爱国爱乡爱校,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行为方面,能以故里名人为榜样,自强不息、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在意志方面,能接受磨练和考验,努力成才,逐步形成昂扬向上的校园精神。
四、实践和研究成果
1、初步解决了课程实施中“学什么?”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因此我校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如何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呢?我们采取三级组织的形式,即学校整体把握,教师营造情境,学生提出并自主选择活动主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我校确定并开展了以下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与自然领域
《逸仙水库好风光》、《我走近了云梯山》、《涯口滩涂探秘》、《我家屋后有片小树林》、《那条我熟悉的小溪》、《我感受的台风》、《奔腾不息的横门》等。
学生与社会领域
《南朗客家民俗调查》、《南朗交通网的建设》、《注意交通安全》、《侨胞在南朗的投资调查》、《南朗环境污染调查》等。
学生与自我关系领域
《天下为公——鞭策着我》、《博爱——从身边做起》、《我爱我家》、《今天我以云衢为荣,明天云衢以我为荣》、《美在我心中》、《以家乡名人为榜样——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等。
学生与文化领域
《南朗名人故居实地考察》、《中山革命烈士陵园陈列馆参观调查》、《南朗抗日根据地专访》、《南朗典型村落文化调查》、《南朗宗祠考察》、《云衢书院——我校悠久的历史》等。
对每一个主题活动,我们建议老师指导学生又分解成多个单元进行,供教师和学生参考使用。
2、初步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库
我们编纂了《南朗人文风采》,其中有人物故事、战斗故事、风景名胜、建筑古迹、胜景诗篇、风俗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文史拾趣、人物小传、同学作品等方面。这本读本,将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重要素材,也为本地区德育社会化提供乡土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开发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建设。近一年,我们和孙中山故居博物馆、交警四大队二中队、沙头涌边防站、中山市中心垃圾处理场等单位开展了合作,他们或选派专业人员来我校和学生上课、解答疑难问题,亲自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或安排我校学生前去参观、调查、访问。
3.学生参与意识增强,校园学习氛围大大增强
我们对学生通过意见箱向学校反映意见和建议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近三个学期,共收到意见和建议128条。从内容分类来看,投诉教师教育失当的27条,占21.1%,且多数是在前两个学期;建议改进学校管理,改善办学条件的68条,占53.1%;反映学生中一些不良行为,要求学校迅速处理的23条,占18%,其他意见或建议10条,占7.8%。统计表明,学生参与意识增强,能促进学校、学生、教师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人格的正常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通过活动,学生明白了:学习不仅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到社会上进行;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学习的内容可以是书本,也可以是社会生活。近年来,我校学生踊跃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参加义务植树,敬老助残,为慈善万人行捐款等,2002年11月,我校学生在参加第四届世界中山同乡恳亲会举办的“中山八百年”历史知识竞赛中,脱颖而出,取得决赛第四名的佳绩;近两年,我校毕业生升学考试成绩比以前有较明显的提高,2001学年,杨海燕同学以总分661分的成绩考入中山纪念中学,名列全市考生的前19名;2002学年,中山纪念中学评选“十佳青年”,其中杨海燕、范惠珊就是由我校考入纪中的学生。2003年10月,王潇凡同学参加中山市举办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7周年演讲比赛获第一名。这些现象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来自免费范文网 www.77cn.com.cn
全文比较多 需要的教师可以下载观看,包括目录和后记感想
![]() |
发掘当地人文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发掘当地人文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论文集(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