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犯罪学研究述评(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09年我国犯罪学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和资源投入与往年基本一样,大多投入犯罪学实务的研究,本年的实务稿更加突出地多于理论稿。实务稿中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人明显增多,在遵守学术规范方面,也保持着稳定的进步。
在研究内容上,犯罪学基础理论综述成果突出,一批院校理论工作者,采用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对30年来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梳理、归纳、总结,将系统、完整的理论、观点呈现在读者面前,揭示发展规律,指明研究方向。这一庞大工程的顺利完成,使我国犯罪学厚重感大增,其效用和影响会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显现出来。在实务研究上,青少年犯罪(包括网络犯罪)、农民工犯罪、职务犯罪、社区矫正、少年司法制度、刑事政策研究、犯罪被害人研究等仍然是研究者集中选择的几个专题,研究对象的分布与我国犯罪态势分布总图基本吻合,较好回应了政府和民众对相关犯罪学知识的需要。但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对一些传统犯罪题目的研究,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和刑事政策研究的题目上,资源过于集中,并且有大量的内容属一般的重复性研究;其二,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沿性社会问题,颇具难度的新型犯罪、热点犯罪的研究非常欠缺。2009年《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针对上一年年底两个月内中学、大学校园中连续发生5起学生暴力杀害老师的案例,设立了《弑师案频发之反思专题》专栏,组织专家写出了一组较有份量的文章,揭示21世纪校园内辱师、弑师事件频发的文化变迁背景和社会心理基础,探索发展趋势和规律。学术敏感性强,跟进积极,纵深分析,独树一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
2009年3月在北京举行了“社会敌意事件与调控——犯罪学高层论坛”,邀请全国数十位犯罪学专家参加,对重大前沿问题展开研讨。本应获得富于创新的重大成果,而到会的社会学学者以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的强势话语,强调“敌意事件”概念对于现实社会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尽管社会学学者中观点并不一致,但社会学学者对现实社会中群体事件的介绍、分析和强调,却让这次会议的讲座陷于一种社会话语甚至政治话语而不能回转,直到会议结束。本应深化的讨论,却草草结束了。这是会议给人的一点遗憾。②
在会议筹划者提出社会敌意这个概念之后,有学者提出,这个概念的使用会导致“泛政治化”、会发生“误导”、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有些学者早已认为当前的群体事件在我国不是学术问题,而是政治概念。筹划者认为,如果站在官员的政治立场来研究敌意,必然会偏离研究者的独立性,给自己戴上有色眼镜。反对社会敌意的提出,表明了政治理念对学术科研全方位的渗透。一些学者在行动伊始就把科学研究首先政治化,或是把一件多面性的事物纯政治化。以学术权威自居,以为可以为别人规定科学研究的对象和边界,将政治讨论置于科学讨论之上。③
二、基础理论研究增量
(一)关于本体犯罪学
皮艺军分析了犯罪学学科本体化的三层含义:1.学科定位的独立性。犯罪学既不是刑法学的附庸,也同社会学相分离,成为一门交叉学科。2.理论体系的独立性。犯罪学应当是一个自治的、独立的学科和知识体系,有自己的研究范式、知识体系和概念体系。犯罪学的知识和概念体系愈清晰,其本体化和特征也就会愈突出。3.方法论的独立性。犯罪学是社会科学,也是人学。有可能用于对社会和人进行观察研究的所有研究方式,都有可能在犯罪学研究中发挥作用。④
皮艺军将本体犯罪学的学术功能划分为6种,即整合功能、导向功能、中立化功能、实证功能,谦抑功能和扬弃功能。
(二)刑事政策、刑法学和犯罪学三者的关系
张旭认为,从整个刑事科学的研究来看,所有关于刑事问题的思考可分为3个层面,即事实层面、规范层面和价值层面。在整个犯罪问题的研究中,事实层面的研究是整个刑事科学研究的出发点。规范的形成是人们价值判断的结果。犯罪学是以事实层面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刑事政策是以价值判断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二者均是规范学的上游学科;犯罪学又是刑事政策学的上游学科,犯罪学是刑事政策得以形成和提出的基础。⑤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法学类2009年中国犯罪学研究述评(2)在线全文阅读。
2009年中国犯罪学研究述评(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