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言之有理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教学目标:
1、分清实词和虚词,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
2、理解并掌握虚词的性质,正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鉴赏虚词运用的妙趣。 教学重点: 虚词的表意功能。 教学难点: 虚词用法辨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洪承畴的对联
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这是明末重臣洪承畴的一副自撰联。此人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为表此意,他将这副楹联高悬于自家大厅的门框上。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叛国降敌,完全丧失了节操。有人鄙视这个变节的叛徒,在他这副自撰联的两边各添上一个虚词,变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于是这副对联的意思完全变了。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一添“虚词”之后,这副对联表示的含义呢?
明确: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一个“乎”字,直接提出质问: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这一改就变得无情嘲讽,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脸,入木三分! 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知道,在由“实词”和“虚词”组成的语言中,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虚词”呢,似乎“虚”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不然。“虚词”不“虚”,它不仅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虚词”也能在语言表达中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二、课堂活动——“好!”与“好了!” 三、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词在语法意义上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见书p82)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1)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2)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地跑)。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6)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36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
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1)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
(2)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结构助词),“着”、“了”、“过”(动态助词)。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3)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4)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5)语气词: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型的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如:啊、唉、呀等。
(6)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滴答等。 四、课堂活动:形形色色的“的” 五、课堂活动:小试身手三
介词和动词的区别:
A、介词(包括介词结构)一般不能单独说出来,动词可以。例如不能单说“从(今天)”、“把(衣服)”。有时单说一个介词结构,就会变成动宾结构,如“在家(休息)”;有时会改变意思,如“叫他(打破了)”。动词和动词结构通常都可以单独说出来,结构也不改变。
B、介词都不能重叠,大多数动词可以。如,汉语中不存在“把把”“从从”的说法,而“叫了一声”的“叫”可以说成“叫叫他”。
C、介词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动词都可以。如,不能说“我把了”、“我把他过”;而可以说“我躺着”、“我去过”等。
(2)说说下面句子中的“把”各属于什么词类,并说明理由。 ①我来把大门。 ②抓了一把米。 ③请把灯关了。
参考答案: ①中的“把”用作谓语,后面带有名词“大门”作宾语,是动词;②中的“把”是表示事物数量的量词(名量词),属于实词;③中的“把”后面带有名词构成介词结构,并引出“关”这一动作的对象(灯),是介词,是典型的虚词。
六、注意虚词的特殊表意作用。 选择准确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你至今还没拿定主意考文科 B 考理科?(A、或者 B、还是)
2、他非常用心地写生, B 野地里刮起沙来都不知道。(A、以致 B、以至)
3、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接着飞快地在地图上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 A 看了一阵。(A、又 B、再) 解析:
1、或者,不能用于疑问句,只能用于肯定句中表选择。
2、均为连词。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以致,用于下半句开头,表因果关系,
37
但多指不好的或陈述者不愿看到的结果。
3、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再”,多用于未实现的动作,如“我没听清楚,请再说一遍吧”;“又”用于已实现的动作。 总结一:
有些虚词,在使用过程中有范围、意义、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规定,只有了解这些规定性用法,才能做到准确运用。
要了解用法,一靠积累,二可在辨析时造些熟悉的句子加以类比。 七、注意虚词在句中的位置。
(1) 张大夫把病人的病情没搞清楚就开处方,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2)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字,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 (3)顾老师除了懂日语外,教地理的周老师也懂得日语。
(4)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解析:
例(1)中的否定副词“没”应该放在“把”字的前面,该句却放在了“搞清楚”之前,导致位置错位的毛病。 例(2)“因为”应放在句首,因为该句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
例(3)“除了”应放在首句,因为该句陈述的对象是周老师,而不是顾老师.若该句陈述对象为顾老师,则“除了”应放在”顾老师”之后,如,顾老师除了懂日语外,还懂英语。
例(4)这句犯了虚词“关于”位置不当的毛病。“关于……事件”这个介宾短语不能放在主语后面,如要保留这一短语,就应将它放在主语“世界各大报纸”前,或者将“关于”改成“对于”。“关于”常放在句首,“对于”可放在句首或句中。 总结二:
使用虚词,要注意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如果位置恰当,句意就准确鲜明,否则,不仅会使句意不明,甚至会改变句子原意。一是否定副词在把字句、被字句中放在“把”“被”字之前;一是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分句间的主语一致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反之,放在主语的前面。 八、小试身手一、二
38
第二节 句子“手牵手”——复句和关联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判断复句之间的关系。掌握正确划分复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判断复句之间的关系。掌握正确划分复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正确使用句子的意义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判断复句之间的关系。掌握正确划分复句的方法 教学方法:阅读、对比、讨论。
(一)复句类型
1、并列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的,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分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
2、承接复句:也称顺承复句,连贯复句。 几个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彼此顺序不能动。 3、递进复句: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了一层。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工作好,尤其是思想好。
4、选择复句: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凡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
5、转折复句: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几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来一个转折,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
6、因果复句: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说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7、假设复句:由两个有似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
8、条件复句:由两个有条件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练习一: 分辨复句关系
1. 假如河水再往上涨, 河堤就有危险了。 ________________
2. 既然玩电动玩具会影响功课, 那麼就不要去玩就好了。 ________________ 3. 运动员只有不断地苦练, 才能获得优异的成绩。 ________________ 4. 虽然我长得不高, 但是却跑得很快。 ________________
5. 这次旅行是到八仙岭郊野公园, 还是到大潭郊野公园, _______________ 还没有做最后的决定。
6. 他一边唱歌, 一边跳舞。 _________________
7. 我们不但要学会动脑, 还要学会动手。 _________________ 8. 妹妹一看到玩具娃娃就要爸爸买。 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二: 填填关联词
1. __________ 太阳离我们太远了, __________ 看上去只有盘子那麼大。 2. 晚上, 我 __________ 看书, __________ 看电视。
3. 张老师 ___________ 关心我们的功课, ___________ 关心我们的身体。
39
4. ___________ 明天不下雨, 我们 ___________ 到黄泥涌郊野公园去旅行。 5. 在美国 迪士尼乐园里我玩得 __________ 开心 __________ 快乐。
第三、四节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消除歧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现代汉语中病句产生的原因,了解如何辨析和分析语句歧义
过程与方法:如何在语言运用中避免出现语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学会消解语句歧义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陶冶情操,带来美的享受,在语言表达中避免引起交际障碍
教学重难点:病句的六大类型、辨析病句的方法,了解语句歧义产生的原因、辨析歧义句的不同意义 教学方法:结合高考试题讲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6课时。
引入
下列广为流传的歌词和广告语有错吗?
(1)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2)还有珠穆朗玛峰是最高的山坡。 (3)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明确:“川”是河流,不能用量词座来修饰。“珠穆朗玛峰”是山峰,不是山坡。前说“不收礼”,后又说“收礼”,前后矛盾。
重点讲解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一、“语序不当”病句分类例析及备考提示
1、定语和中心词次序不当
例①:由于纺织工厂努力提高生产质量,我国棉布的出口深受各国顾客的欢迎。
析:“棉布的出口”与“深受……欢迎”不搭配,实际上“深受…欢迎”是“出口的棉布”,定语和中心词位置颠倒。“棉布的出口”应改为“出口的棉布”。 2、把定语误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2006年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届占地面积最大、活动最丰富、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2006年高考辽宁卷) 析:“历届”语序不当。应为“是历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占地面积……”。 3、多项定语次序不当
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顺序一般是: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问、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如: 我们学校的(表领属)一位(数量)有3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词)语文(名词)女(名词)教师退休了。
如果不按这个顺序排列就是语序不当,读起来就别扭。
例: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陈列着好多种当年周恩来使用过的东西。(2005年高考江西卷)
析:“好多种”不能修饰“当年”,应移至“东西”前;“当年”一词应置于”周恩来”之后。另,“东西”一词显得不够庄重,改为“物品”要妥当些。 4、状语和中心词次序不当
例: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 (2004年高考湖南卷)
析:语序不当.“摄影家的……倾注于笔下”这句中的“没有”应调到“把”前面。改为“没有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 5、把状语误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4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语言文字应用教案汇总(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