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每年一部“新词典”
-—新词语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旧词语不断消亡,新词语不断产生,新词语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重点难点
新词语产生的途径和类型 教学过程 一、引子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大众趋新的心理和文化传统的影响都促动了汉语新词语的产生和流行。
二、新词语产生的主要途径
汉语新词语产生的途径可以大致梳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新造词语。这是新词语产生的一条最主要的途径。这些新词语是伴随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的出现而创造出来的。例如:三峡工程的兴建而出台的移民安置和扶持政策的调整则相应地产生了“就地安置”、“外迁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伴随国家对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山区贫困对象帮扶政策、措施的出台则产生了“扶贫”、 “结对帮扶”、“脱贫致富”等词语。 “转制-买断-下岗-再就业”,这一连串的字眼儿,都是为国企解困而制造出的新词语。
2.旧词新用词语。即原有词语增加新义或原有词语产生的新义项、新用法,具体是指同一词形的词语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增添了新的色彩而用在了日常生活和语言交际中的那些词语。如 “小姐”这个词语,它的词义和感情色彩变化很大。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旧社会一般用“小姐”称呼那些生于富贵之家而且又懂琴棋书画并且多愁善感的女子(中性)。 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段时间, “小姐”指那些不爱劳动只图享乐而且往往注重外表打扮的女人(贬义),这时它往往与“公子”或“少爷”对称。
三是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时期内用它称呼处于妙龄阶段并且具有一定身份和教养的女孩子(褒义)。 四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用它专指那些从事服务行业的年轻女性(中性)。
五是近年来特别是本世纪初以来,“小姐”一词有三种并行存在的词义和感情色彩,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有用它称呼处于妙龄阶段并且具有一定身份和教养的女孩子(褒义)的情况;有用它在某些正式场合尊称女性并带有一定中性色彩的情况;但是,一些地域内更多的人们却用它特指那些与色情服务紧密相关的艳妆女子(贬义),甚至成了“卖淫女”的代名词。
3.“洋为中用”的外来词语。最突出的现象就是很多英语缩写直接进入了汉语中。例如:家庭、宾馆和其他场所用的并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离不了的 TV(电视),专家和儿童最感兴趣的UFO(又译飞碟,或称空中不明飞行物),还有我国通过多年努力并成功加入的WTO(世贸组织), 2003年发生和流行的 “SARS” (非典型性肺炎)也属于这种情况。
4.吸收方言词语。吸收方言词语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途径之一。比如,北方方言中的“忽悠”一词,赵本山、范伟表演小品时通过电视等传媒形式很快流行起来。南方方言中“炒鱿鱼” 一词也很快在各单位、企业和人们语言交际中流行开来。港、澳、台部分词语也在大陆流行开来。如:最近,台湾民众(特
26
别是今年9月15日的“倒扁”大游行)对陈水扁的态度中出现的“倒扁” 、“挺扁”等词语,也很快在大陆流行起来。
5.意义转换的专业词语。随着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很多的专业术语用在了人们的日常谈话和语言交际当中,并赋予了崭新的意义。现在,最常用的就是“工程”一词。大家知道,“工程”本是建筑用语,电视连续剧《家有儿女》中用于父母和儿女建立亲情关系时则表达为一个大项目“亲子工程”;还有阳光工程、政绩工程等。“充电” 是一个电学术语,本来是指把电源接到蓄电池的两极上使它获得放电能力,现在常用来比喻加强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学习,以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6.新产生的缩略词语。缩略语一般是把音节较长的词或词组缩简为双音节词。这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途径之一。例如:程控电话中“程控”则是程序控制的缩略;国家制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缩略为“低保”政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对象称为“吃低保”等。
7.新出现的网络词语。网络词语(以下简称网语)是汉语新词语产生最活跃的途径。我——偶,美女妹妹——美眉;,比拼——PK,无聊——56;当前网络语言总的情况是好的,主要问题是不够文明、在求新方面有些过度。大家对这一类新词语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注意甄别和使用。
三、新词语的几种类型
新词语相应地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商业心理特征及经济文化类新词语
新世纪以来,许多新词语充分流露出一种商业心理特征。比如,那些商家和个体户在商品换季或滞销时,往往会采取“促销”手段来促进商品销售,打出“特价”、“跳楼价”、“大甩卖”等招牌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极少用“削价”这个词语,这明显流露出一种商业心理特征。
三峡库区的“移民文化节”,各地举办的“美食节”等属于政府搭台、经济唱戏、蕴涵着不同文化气息的新词语。
2.宽容和谐的心理特征及温馨类新词语
人们在创造、吸收和使用新词语时也表现出了宽容和谐的一面,出现了大量的反映日常生活的温馨类新词语。比如,过去人们对盲目出走、毫无目标的外出打工的农民称之为“盲流”,现在则改称为“打工族”、“农民工”;人们对智力低下的人不再称之为“傻瓜”、“憨猪”,而文明地称之为“弱智”、“智力障碍者”;对无力创收、收入低下、生活困难的城镇居民和农民群众称之为“弱势群体”。这些词语摒弃了鄙视的成分,带来了和谐、温馨的感觉。
3.针砭时弊的心理特征及反腐倡廉类新词语
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因此,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难免存在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环境条件,也难免发生腐败行为。特别是行贿受贿、买官卖官、分配不公、吃拿卡要等社会现象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自然在人们的心中产生了不满情绪,甚至出现了“仇官心理”、“仇富心理”,媒体报道杀局长(官)、杀富人的极端案例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怨愤时弊的心态和针砭时弊的心理特征。
四、完成课后练习
五、反思:
27
第四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
—熟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熟语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对熟语题
的解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
教学重难点:
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认识、理解熟语的内涵,提高学生对熟语知识的把握
与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熟语的定义:.
按照《辞海》的解释,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熟语是一种形式简练、意义精辟、内容丰富而材料特殊的语言。 二、熟语的特点:
1、结构上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不能随易作大的改动,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碰钉子”,不能说成是“碰螺丝”;但是熟语的固定性不如成语,可以加减、改动一些字,如“碰了一鼻子灰”与“扑了一鼻子灰”,“不管(不问、不分)青红皂白“等。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拆开甚至可以改变其原有的顺序。如“开夜车”,可以说成“夜车不能开得太晚,要注意休息”。 2、意义上的整体性。
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我们就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成边骑着毛驴走路边看演出。 三、熟语的分类:
1、谚语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众人拾柴火焰高;瑞雪兆丰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谚语与成语的主要区别在于: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多是词组;谚语一般显得通俗,成语大多显得典雅。 例:下面熟语运用正确的是
A. 找工作的事嘛,八字没一撇,你能不能让我再想想办法?我不是不尽力呀! B. 丁是丁,卯是卯,事情都已成定局,你还留在这里干什么?快走人吧!
C. 有问题多向他人虚心请教,就一定会有进步的,你也该知道,众人拾柴火焰高。 D. 这次,他平时自学的电脑维修技术终于派上了用场,只见他二一添作五,—会儿工夫就把电脑故障排除了。
分析:(A)A“八字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B“丁是丁,卯是卯”的意思是形容做事认真,毫不马虎。这里没有理解它的意思。C“众人拾柴火焰高”比喻人多力量大,不适用于
28
虚心请教。D“二—添作五”是指双方平分,这里应换为“三下五除二”,形容很快。 2、歇后语
歇后语是广大民众喜闻乐道的生动形象而诙谐有趣的口头语言,分前后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解释,像谜语里的“谜底”,是表达意义的重要部分。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一部分常常不说出来,好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作歇后语。人们也常常把它称为“俏皮话”。歇后语分为喻意的和谐音的两类。喻意的歇后语,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快刀切豆腐——两面光”。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窗户上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3、惯用语 惯用语是一种比喻定型化的具有抽象整体意义的词组。例如“背黑锅、碰钉子、回老家、磨洋工、耍花招”等。它在用法上是整体的,意义上是单一的,已从字面意义转化为较深刻的抽象意义,不能望文生义。如“踢皮球”本指以脚踢球的运动方式,后喻指不负责任地互相推来推去。惯用语与成语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惯用语口语色彩浓,成语书面色彩浓;惯用语含义单纯,成语含义丰富;惯用语大多可以拆开来使用,如“抓辫子”——“抓你的辫子”,成语一般不可以拆开来使用。 例:下面熟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来我们这里办工厂,你放心好了,凡是能开绿灯的地方,政府一定开绿灯,决不会难为你。
B. 走过场是不行的,一定要认真自查,查出问题后,再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会来检查的。
C. 开倒车,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过去的希特勒就是这样。 D. 今年的全明星周末对于姚明这样已经二进宫的球星来说,已经少了许多的新鲜与刺激。 分析:(D) D .“二进宫”指第二次进监狱,与原文意思不符。A.“开绿灯”比喻准许做某事。B.“走过场”原指戏曲中角色出场后不停留,穿过舞台从另一侧下场,后比喻敷衍了事。C.“开倒车”比喻违反前进的方向,向后退。
4、格言
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大部分是出自古今中外的名人名
5、 成语的运用
一、知识准备 1、了解成语的有关知识
(1)成语的语法结构关系:
①并列式:披坚执锐 防微杜渐 ②承接式:先斩后奏 见异思迁 ③目的式:削足适履 越俎代庖 ④因果式:水滴石穿 水落石出 ⑤主谓式:杞人忧天 夜郎自大 ⑥动宾式:不见经传 拒人千里 ⑦动补式:退避三舍 无动于衷 ⑧连动式:画蛇添足 刻舟求剑 ⑨兼语式:请君入瓮 引狼入室 ⑩偏正式:衣冠禽兽 扶摇直上 2、成语的感情色彩:
①褒义:风起云涌 殚精竭虑 ②贬义:处心积虑 满城风雨 ③中性:今非昔比 风雨交加 3、成语的出处:
29
①古代寓言故事: 望洋兴叹 与虎谋皮 ②历史故事: 煮豆燃萁 闻鸡起舞 洛阳纸贵 ③古代典籍作品:祸起萧墙 举一反三 昭然若揭
二、成语的复习,一是要注意积累的“量”,二是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的“质”。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高度重视积累。首先对课文中出现的成语,尤其是各册教材附录“现代汉语词表”中的成语及课文注解中的成语,要做到读得准确,写得无误,用得自如。其次,把平时学习和复习中用错的成语进行梳理归纳,每隔一段时间分批分类复习一次,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再次,要注意收集成语,注意积累报刊及其它课外读物中一些正确使用成语的例句或成语使用不规范的病句。
2、确切掌握意义。首先要弄清成语的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现代汉语中大部分的成语的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并不一致,它们的意义并非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往往是通过引申或用本义作比喻而产生的整体意义。其次要注意成语中某些字的古义,了解成语的出处有助于对成语的理解。成语主要来自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名句和口头俗语。比如:汗牛充栋、望洋兴叹、目无全牛、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破釜沉舟、狡兔三窟、青出于蓝、登堂入室、屡试不爽、一衣带水、东施效颦、请君入瓮等成语,如果不追其本源,简单的照现代意义去理解,就会弄错成语的含义,以致误用成语。
3、仔细辨析差异。不同的成语,感情色彩和适用范围常常不同,不理解这一点,就会导致成语运用不当。
4、巧扣语境选用。使用成语,就表明成语是处在一种“动态”之中的。巧扣语境,就是要对上下文的内容有清楚的理解,只有理解上下文的内容,才会知道所用成语的语境意义是什么。可以说准确地把握了上下文,死死扣住语境,巧妙地联系语境,也就找到了解答成语运用题的钥匙。 三、介绍“高考成语使用”考点落实的方法
高考语文卷中每年都有成语运用的题目。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可谓浩如烟海,这么多的成语,如何掌握呢?很明显,要掌握每一个成语,是绝对不现实的。纵观高考成语题的题型特点,审视其命题规律,我们发现,该类题的设误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曲解词语,望文生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
例1: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1998年高考题)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 “炙手可热”(1999年)意思是手一接近便感到热,用来比喻权势气焰之盛的,多含贬义。“首当其冲”(2000年春季)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例2: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1997年高考题第4题D项)
例3: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1998年高考题第5题C项)
[以上两句,命题者故意曲解成语词义,以便考查考生的识辨运用能力。第一句中的“空巷”,是指街巷的居民都出来了,句子表达的意思却是:人们都在家里看电视,街上显得静悄悄的。曲解的词义与所要表达之意正好相反。第二句中的“火中取栗”,语出法国寓言《猴子和猫》,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好处。而本句句意是指消费者利用厂家竞相降价的机会得到实惠。所以,也犯了曲解词义的错误。这是成语题中最常见的错误类型。]
例4、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3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语言文字应用教案汇总(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