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5、这篇文章写得实在糟糕,真是不刊之论。
“大方之家”是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大方:大道理。而在例4中,由于望文生义,误将“大方”理解成不吝啬,从而导致了整个成语的误用。“不刊之论”是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不刊: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而例5中,由于望文生义,把“刊”理解成“刊登、刊载”,导致了成语运用的错误。
另如“不足为训”中的“训”容易理解为“教训”,实际上应为“典范和法则”,“文不加点”的“点”不是“标点”之意,应为“涂点,表示删去”,是形容文章写得快不用涂改就成的。
此类成语还有别无长物、不易之论、久假不归、独具只眼、目无全牛、一寒如此、猫鼠同眠、危言危行、望尘莫及、罪不容诛、屡试不爽、微言大义、曾经沧海等。 2、用错对象,不分范围
A/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毛病。
例1: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2000年全国高考题)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 “左右逢源”(2000年)(一是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阻,属褒义,另一是比喻处事圆滑,属贬义)。“车水马龙”(2001年)(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非常热闹繁华)等等。(病因:望文生义、对象搞错)
例2: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1999年高考题第4题B项)
例3: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2000年高考题第4题A项)
[此处命题者从成语使用的对象上命题,重在考查成语词义适用的范围和对象。例2句中的“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轮”:高大,“奂”:众多,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
例3:三年下来了,而问题依然故我。
“依然故我”一般用于人,不用于事和物,例3将其用于“问题”显然用错了对象。“美轮美奂”常常在报刊上用错,主要原因是不清楚它的使用对象。
类似的,还有“穿云裂石”“六马仰秣”是指歌声的;“举案齐眉”“破镜重圆”“相敬如宾”是指夫妻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指男女儿童的;“浩如烟海”是“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不同凡响”“别出机杼”是指文艺作品的。“崭露头角”多指青少年,“功高不赏”一般用于对别人的评价。
B/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 例如: 这次汇报演出,反映了我国文艺舞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
“姹紫嫣红”只用来形容花,而不能修饰“我国文艺舞台出现的繁荣景象”,上句显然超出该词的使用范围,因而误用。该句应用“万紫千红”,其不但可用来形容花木,还可用来形容人、文章,或比喻景象繁荣昌盛,事物丰富多彩。
3、误用褒贬,情感错位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
例1: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1997年高考题)
31
这个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
例2: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1998年高考题第5题B项)
[例句,命题者从感情色彩上设误来进行考查。“处心积虑”,意即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作贬义。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象95年的“无所不为、半斤八两、各有千秋”,再如“面目全非”、“始作俑者”都是有贬义色彩的词,不能用在好的方面;而“危言危行”又只能用在褒义方面。
此外,应注意如下有贬褒色彩的成语:振振有词、有口皆碑、附庸风雅、亦步亦趋、粉墨登场、彻头彻尾、长篇大论、罄竹难书等。
4、颠倒尊卑,不知谦恭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理解时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用于己方,不能用于对方;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用于对方,不能用于己方。如果辨别不清,就会造成谦敬错位。
例1、在这方面,我是当之无愧的泰山北斗。
例2、就先请李校长发言,借以抛砖引玉,然后大家畅所欲言吧。
“当之无愧”指当得起某种光荣称号或荣誉,毫无愧色。这多作敬词赞语,表示对人的赞扬,只能用于对方,例1却用于己方,就犯了“敬词谦用”的毛病。“抛砖引玉”比喻用不成熟的、肤浅的意见,引出成熟的、高明的意见。这常用作谦词,只能用于己方,例2却用在他人身上,就犯了“谦词敬用”的毛病。
例3: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例4:刘厂长的开场白可谓抛砖引玉,引导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议。
[这点涉及语言得体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尤显重要。常见的谦辞有: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班门弄斧、姑妄言之、信笔涂鸦、一孔之见、不情之请等。敬辞有:高抬贵手、卓尔不群、高朋满座、大材小用等。]
5、语义重复,叠床架屋
这种类型的误用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成语的意义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如果不注意成语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就可能造成成语意义和句子语义的重复。如:
例1、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地一声笑了起来。 例2、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例1中“忍俊不禁”就是忍不住要发笑,后面自然不能再加上“扑地一声笑了起来”。例2中“生灵涂炭”形容在反动统治下,广大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生灵:指老百姓;涂炭:泥沼和炭火,比喻困苦。成语前怎么能再加上“人民”呢?这两个例子都犯有语义重复之病。 6、搭配不当,不合习惯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
例1: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句中 “对”要改为“把”,“置之度外”要改为“置若罔闻”,才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
32
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
有些成语由于词性的限制,要注意它的用法。
例2: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例3: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98年全国卷)
[例2中“司空见惯”的意思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的事物。后面不能带宾语。而例3中的“望其项背”多用于否定句或问句中,常与否定词搭配,不符合其使用习惯。]
7、夸大其辞,不知轻重
有些成语词义有轻重之别,切不可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例1:王老师勤勤恳恳,日理万机,在教坛上默默奉献了30年。
例2:工人俱乐部里,象棋、扑克、乒乓球、电视机、书报、画片,包罗万象。
“日理万机”的意思是指一天内要处理上万件事务,一般指君主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与处理繁多的政务。该词词义较重,在例1中用在普通老师身上,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包罗万象”形容内容庞杂,无所不有。而例2谈不上“包罗万象”,也有“大词小用”的毛病。 例3:为了出版这本画册,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休息的时间。
例4:考前每个考生都应该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
8、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
例1:①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1992年高考题) ②我很胖,可是这位老护士很快就选准了一条血管,一针见血,我很佩服。
[句①中的“灯红酒绿”用在“饭店”之后,本义便“复活”了,不再有贬义。因而使用是正确的。句②中“一针见血”通常是比喻说话、写文章言辞直截、简要,能切中要害,但它的本义是一针就见到血,形容医务人员技术熟练。这里正好适合使用本义。当然是正确的了。]
例2: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高考题)
“非非”,佛家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现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象力的丰富。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灯红酒绿”(1992年),“淋漓尽致”(2000年),,“指手画脚”“不三不四”(2001年春季),等等
在语言流传过程中,有些成语派生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甚至感情色彩也相反,这就决定了它们能适用于两种以上的语境。如果对这类成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则易造成误判。
例16:①“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2000年高考题)
②蹇叔老谋深算,弦高勇敢机智,先轸忠直刚烈,都只寥寥几笔,便刻画的栩栩如生。
[ “淋漓尽致”只理解为“形容文章或说话详尽透彻”,因而认为不适合句中的语境。其实, “淋漓尽致”也可指暴露得很彻底,用来形容“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对伪科学的揭露恰到好处。“老谋深算”形容计划周密,办事干练,富有经验,是中性词。它常用来形容反面人物,使用于正面人物,也算恰当]
33
另外,诸如此类的两用成语,还有很多,如:“龙飞凤舞”本来形容气势奔放雄壮,也可形容书法气势舒展活泼,也可形容字迹潦草难辨。“左右逢源”本指做学问功夫到家后自然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后用它泛指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碍,有时也用于贬义,讽刺为人圆滑,善于投机。这些词还有“按图索骥” “如虎添翼”“高视阔步”“旁若无人”“指手画脚”“秀色可餐”“粗枝大叶”“不绝如缕”“不见经传”“暗送秋波”应接不暇、先天不足、豁然开朗、粉墨登场、回光返照、行云流水等。
9、自相矛盾,不合逻辑
如果不注意成语的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也极有可能使成语的意义和句子的语义矛盾。 例1、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里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
例2、最近到沿海地区,虽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例1中“萍水相逢”是比喻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与过去“在清华园里相识”矛盾。例2中“浮光掠影”本指水面的反光,一闪而过的影子;后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它的运用与后文“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矛盾。
例3: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1997年高考题第4题A项)
例4: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
[此处两题,命题者从成语与语境的矛盾处设误,以考查考生的逻辑能力。“莘莘学子”意为众多的学生,它的前面却用“一位”修饰,自相矛盾导致逻辑错误。例8中“记忆犹新”的意思是过去的事,至今还记得清楚,就像新近发生的一样。前面不能再用“还”。]
10、忽略细微差异
(1)形近混淆。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上极可能混淆。
例1:这次夺冠可能性很大的省队深孚众望,兵败于家门,令人嗟叹不已。 例2:调解员不胜其烦地找李、王二户谈话,直到圆满解决纠纷为止。
“深孚众望”的意思很能使群众信服,而例1却把它与读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深负众望”混淆了,后者的意思是很不能使群众信服,两个成语的意思正好相反。“不胜其烦”表示烦琐得让人受不了,例2却把它与只有一字之别、其他语素完全相同的成语“不厌其烦”混为一谈了。
例3: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1997年全国高考题)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见句中的成语“不孚众望”运用是恰当的。
(2)汉语中的同义词极其丰富,同义成语也比比皆是,因而在运用时,我们要注意同义成语的辨析工作,通过辨明其细微差异,达到准确贴切运用的目的。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例如:“风流云散”与“烟消云散”是对象的不同;“妄自菲薄”与“自暴自弃”是程度上的差别;“侃侃而谈”与“夸夸其谈”是褒贬的不同;“洞若观火”与“了如指掌”是侧重点的不同;“手无寸铁”与“赤手空拳”是范围的不同。
类似的还有,供辨析。包罗万象—应有尽有,遍体鳞伤—体无完肤,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不动声色—无动于衷,不共戴天—势不两立,不谋而合—不约而同,不由自主——情不自禁,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称心如意—心满意足,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当仁不让—义不容辞,道貌岸然—一本正经,东山再起—死灰复燃,独树一帜—标新立异,耳闻目睹—耳濡目染,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固若金汤—坚如磐石,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和衷共济—同心协力,囫囵吞枣—生吞活剥,等等。 明了高考成语题的设误类型,考生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成语运用的正误,才能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34
使自己表述的语言增添亮色。可见,要做到正确使用成语,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留心、多积累、多归纳,而在高考来临之际,抓住一些具有特殊性的成语加强训练,多注意近义成语的选用,多注意有历史渊源特殊意义的成语及典故,也就显得更加必要了。
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掌握成语,这或许会使我们对正确使用成语的理解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的阶段。
1、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2、要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 3、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
4、要注意成语语义与句子有些词语意义重复。 5、要明确成语的本来意义。 6、要重视成语所指的对象。 7、要辨别成语特定的方向性。 8、要看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9、要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 10、要分析成语的感情色彩。 11、要注意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 12、要弄清成语的来源及其故事的内容。
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如,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语俗语以及外来吸收等。弄清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故事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帮我们理解成语的内涵。
例如: 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这个句子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学生们学习的是支离破碎的东西。但“目无全牛”能不能表达这种意思呢?如果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以及它的具体内容,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进行判断了。 “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牛在他的眼里已经不是完整的牛,而是由许多小的部分组成的。这个成语形容技艺精湛纯熟。看来,“目无全牛”在这里是用错了的。 类似的成语高考高过的还有:火中取栗(1998年)。
三、布置作业:
四、反思:
3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语言文字应用教案汇总(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