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3个乡,共计20个乡镇。2003年全县总人口49.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93万人,占84.43%;非农业人口7.73万人,占15.57%。人口密度386人/平方公里。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56.67亿元,分居成都市第16位和四川省第29位,比上年增长10.5%,增幅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14万元,居成都市第16位和四川省第26位,比上年增加1023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10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1.93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64亿元,增长9.3%。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2亿元,分居成都市第10位和四川省第15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新口径)达到18.96亿元,增长12.0%。随着全县“五区一线”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1.78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分居成都市第13位和四川省第58位。见表2。
大邑县工业依靠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呈恢复性快速增长。2003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56.67亿元,工业增加值18.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3.22%。全县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27.32亿元,比2002年增长14.2%;实现利润1.70亿元,增长26.6%。由此可见,大邑县工业发展步伐日益加快,经济增长势头良好。
近年来,大邑县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呈现强劲的上升势头,2003年全县第三产业产值25.64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至45.24%。特别是以建设旅游大县为目标,突出“雪山、森林、温泉、庄园”四大品牌,旅游业持续升温,发展迅速。
表3 大邑县与成都市、四川省主要经济指标表
指 标 大邑县 成都市 位次 成都市19个 县(市、区) 1044.31 12 1870.89 17 1.81 16 243.81 10 1629.72 16 89.58 10 771.50 10 862.97 13 四川省180个县(市、区) 76 34 26 年末总人口(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49.68 56.67 1.14 农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14.12 56.67 2.02 18.96 11.78 53 77 15 26 58 资料来源:2004年《四川统计年鉴》、2004年《大邑县统计年鉴》。
(二)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目标
根据《大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未来规划期内大邑县经济发展战略及目标为:立足大邑地域广阔、有山有水、森林资源丰富、生态植被保护良好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建设“森林大邑”为目标,围绕“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建设塑县、农业稳县”的发展思路,实施城镇群体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城镇现代化;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壮大支柱产业;坚持“旅游业为龙头”的发展思路,建设全国旅游大县;实行山区、丘陵、平原梯度发展,建立生态屏障。未来规划期内,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营造良好的生态、人居、投资环境,全面提升大邑形象和品位,早日跨入全省经济强县之列,建成全国旅游大县、全市生态屏障,基本实现现代化。
规划期内,全县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要求和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要求,以城镇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为载体,进一步优化城镇经济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培育主导产品,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小城镇集中,加快城镇群体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重点发展晋原镇、安仁镇、王泗镇。将晋原镇建成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安仁镇打造成中国历史文化古镇,王泗镇逐步发展为工贸型城镇。按照非均衡发展、互动发展的思路,建立以晋原镇为中心,安仁镇为副中心,以王泗镇镇为重点,带动其他乡镇发展的分工有序、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城镇化体系。
产业布局以县城晋原镇为中心,王泗镇和安仁镇为次中心,构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沿大双路、大新路、成温邛高速路、川西旅游环线(大邑段)等交通干线聚集,形成主要的经济发展走廊。
到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3.56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0.1:48.7:41.2,工业总产值达142.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40.30亿元,财政收入达3.6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9.7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6.80亿元;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7.0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7.9:50.0:42.1,工业总产值达191.6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53.25亿元,财政收入达6.2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44.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5.70亿元;202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2.0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0:52.0:44.0, 工业总产值达595.00亿元,工业增加值
达144.52亿元,财政收入达16.1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38.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8.50亿元,国民经济各行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表4)。
表4 大邑县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表
指标 单位 2003年 2007年 2010年 2020年 GDP 亿元 56.67 93.56 127.00 332.00 第一产业 亿元 9.10 9.45 10.00 13.50 第二产业 亿元 21.93 45.61 63.50 172.30 第三产业 亿元 25.64 38.50 53.50 146.20 一二三产4.0:52.0:业 13.1:38.7:45.2 10.1:48.7:41.2 7.9:50.0:42.1 44.0 比例 工业总产亿元 56.67 142.00 191.60 595.0 值 工业增加亿元 18.83 40.30 53.25 144.52 值 财政收入 亿元 2.02 3.65 6.23 16.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亿元 11.78 19.79 44.5 138.00 资 总额 社会消费品 亿元 20.61 36.80 45.70 118.50 零售总额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元/人 配 收入 农民人均 元/人 纯收入 7277 10370 12680 22700 3438 4220 4940 8030 四、土地供需预测
(一)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1、城镇建设用地预测 (1)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除受制于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制约外,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战略目标的选择。规划期内,随着成温邛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必将给大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按照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都市区空间结构确立为两纵两横、网络城镇,构建两纵两横功能、特色各异的发展主轴线,其中主轴线之一为依托川西旅游环线,构建一条快速交通走廊,形成城镇发展纵向主轴线。该轴串联了西岭雪山风景区、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等旅游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也是西部的旅游发展轴和绿色生态轴。因此,随着旅游服务业及生态产业的发展,大邑县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必将对人们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全县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必将会因此而大大加快。实现大邑县早日跨入全省经济强县之列的战略目标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将最终变成现实。
成都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在生育政策不变的情况下,采用总和生育率计算法(分年龄性别生育法)、自然增长预测方法,预测全市及各县(市、区)人口增长情况,预测情况为:2003年大邑县人口为49.7万人,出生率为7.29‰,自然增长率为1.33‰;到2007年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大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