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庄布局规划滞后,村容村貌不容乐观。一是村庄布局规划滞后。我县农村大部分村庄布局规划不尽合理,整体布局散乱,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存在抢占、乱占现象,给农村综合整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二是乱堆乱放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村普遍存在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现象比较突出,且不同程度存在乱倒建筑、生活垃圾现象,影响了整治效果。三是绿化、美化不到位。大部分村没有一个统一的绿化方案,借用自然绿化,没有体现农村生态特色。四是农村饮用水普遍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五是城乡结合部成为卫生“死角”。城乡结合部经常出现卫生责任互相推诿、环境卫生无人管理的现象,导致城乡结合部交接处往往成为环境卫生死角,长期得不到根治。
(二)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个别部门、部分干部工作力度还不够,“等、靠、要”的消极思想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群众环保意识还很淡薄,认为这项工作是政府的活,与己无关,缺乏参与意识;一些群众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认识还不够,改变生活陋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强,没有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6
(三)工作进展还不均衡。从总体看,示范村、达标村好于相对偏僻的村,经济条件好的村好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村级班子强的村好于班子涣散村。很多村组出现村外比村内差、边远村组比交通沿线村组差、甚至户内还比户外差的现象。有些村组即使建有垃圾池、公厕,修通了水泥路、排污沟,但由于管护不到位,这些设施不仅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反而成为污染的主要节点。同时,村组与村组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的教育整治工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村组做的较好,而一些村组仍然存在 “脏、乱、差”的问题;各挂钩帮扶单位之间的工作力度差距也相当大,领导重视的单位不仅从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挂钩村组大力支持,而一些单位持着事不关已的态度,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屑一顾。
(四)综合整治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一是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县绝大部分村的主干道虽然有硬化,但是村内的道路却基本没有硬化,且排水、排污设施不完备,存在垃圾、污水乱倒乱泼现象。农村垃圾填埋难易做到无害化处理,填埋场选址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有的村还遭到阻挠,选址十分困难。大部分村没有垃圾筒,垃圾池也只是开放式没有建成密闭式的垃圾屋,环卫车辆数量较少。二是大部分村经济薄弱,工作经费短缺,保洁人员
7
工资无法落实,只好在上级检查时组织发动群众突击打扫清理,“垃圾靠风刮,地面借水刷”的现象依然存在。
(五)宣传教育亟待加强,群众环卫意识急需提高。目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县乡两级重视,工作力度大,但有的村组干部积极性不高,还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不足、等待观望态度,工作敷衍塞责,搞形式,走过程,缺乏主动性;广大农民群众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难以改变,随意将建筑垃圾堆弃河道、生活垃圾乱扔乱倒现象普遍存在,对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活动缺乏足够认识,“创卫靠大家”群众性、基础性工作难以深层次推进。
(六)长效机制还不健全。前期工作中,各乡镇形成了如门前“三包”制、日常监督制、考核奖惩制、挂点联系制、分级负责制、以奖代补制、责任区制、评比考核制、村规民约制等有效管理制度,但能够在全县推广应用的系统长效管理机制还未建立。
三、对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科学整合项目实施,合理规划村庄建设。科学合理规范项目实施和建设,是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长久效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规划和实施建设不合理,势必
8
影响农村的后序建设与发展。为此建议:一是要把各村组实施的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乡风文明示范带建设项目、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项目、财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及村民小组争取项目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做好新增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实施和建设项目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结合我县当地农民群众发展养殖、堆放柴草及农机具等生产生活实际,综合考虑道路、水沟、公厕、公共场所、公益事业设施、绿化美化等多种因素,注重体现人文特色和生态特色,做到高标准又实用,一村一特色。二是各乡镇政府要因地制宜对农村垃圾焚烧炉、填埋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选址、统筹考虑。每个乡镇的垃圾焚烧炉、填埋场的建设数量要根据人口数量状况而科学设定,并经过充分论证。环保部门要加强对选址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避免产生新的环境污染。
(二)分区明晰职责,创新运行模式。垃圾处理模式要坚持以农村垃圾治理为突破口,以建立农村垃圾整治长效机制为核心,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现状为目标,以农村人口密集区和重要流域垃圾治理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为此建议: 一是在县城和县城近郊范围内,可以采用“村收集、乡(镇)清运、县集中处理”的模式。二是在地理位臵离城比较远的乡(镇),可以采用“户归集、组(片)建池、
9
村清运、乡(镇)处理”的模式;“户归集”,即农户做好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保洁,提倡对垃圾进行分类,易降解可利用的有机物尽量返田,不易降解的垃圾归集到垃圾池(桶);“组(片)建池”,即以村为主,组(片)或自然村为单位,按人口数量比例,选择适合地点,建固定的垃圾中转池;“村清运”,即村统一安排保洁人员负责村庄内道路、水沟等公共场所卫生保洁,并负责将垃圾池(桶)的垃圾清运到垃圾中转池;“乡(镇)处理”,即由乡(镇)政府确定统一环卫人员,配备运输工具,负责将各村垃圾中转池垃圾清运至焚烧场或填埋场地进行无害化处理。三是边远地区、山区等交通不便的乡(镇),可以中心村为单元,采用“统一收集、就地分类、综合处理”的模式进行处理。对个别确实无法集中处理的偏远自然村,鼓励推行农家堆肥方式,就地处理垃圾,实现垃圾无害化、资源化。
(三)健全长效机制。机制既是活力、动力的源泉,又是约束的保证。建立和落实长效工作机制是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关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高难度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动态性和反弹性的特点,仅靠紧一阵子是根本搞不好的,必须结合实际,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才能确保工作“不断线”,持续深入有效开展。为此建议:一是要建立管理机构。县、乡、村都必须成立开展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关于建立xx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调研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