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三个结合
(1)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促进教师自主成长 (2)创造条件与提供平台相结合,促进教师岗位成才 (3)严格选拔与后续提高相结合,促进教师成就事业 运用校本教研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管理模式的继承与创新研究
剥离后民校传承名校的优秀管理经验沉淀,但又要避免办学体制中公办学校体制僵化的因素,管理模式的继承与创新研究必须坚持兼顾市场因素与事业单位因素的原则。
要实施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以学校为重点的校内管理体制,下移管理重心,激发办学活力。赋予学校在人、财、物等方面充分的自主权,逐步构建?学校自主用人,学校自主理财,学校自主办事?的校部分级管理,分级核算体制,使学校真正转变成为适应能力强、竞争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开放性、学习型的办学实体。同时,推行以聘用制和校内津帖分配为重点的人事分配制度,激活学校人才活力。学校通过?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和?以岗定薪,优劳优酬,多劳多得?的实施原则,实行?干部职员化,教师社会化,后勤契约化?的改革目标。
力争建立完善的下列体系:招生测评体系、员工录用体系、薪酬设计体系、绩效评估体系、员工培训(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师生激励体系、校本课程体系(另有课题辅助)、民主管理体系。
4、评价模式继承与创新研究
包括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评价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剥离后民校的评价机制建设必须坚持市场因素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原则。对教师的评价研究应更多地以市场因素来设计,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多地以素质教育为宗旨来设计。其核心设想是实施?阳光评价?,以信任合作为基础,以尊重理解为前提,以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共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较为完整的综合性量化评价。通过新的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
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行动研究法: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
15
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经验总结法: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 文献法:阅读有关文献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七、研究基础与条件保障
1、景炎中学六年来的办学成绩显著,已成为株洲市基础教育的改革先锋。景炎的发展得到各级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怀。
2、景炎的发展董事会和学生行政达成高度一致,决策层和领导屋班子团结、稳定,共谋发展。
3、有一支高水平的专家指导团队。张鲜明为株洲市社会力量办学科科长,对政策的把握很准确;陈捍东、丁文平均为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有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经验,并在课题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4、研究人员有很强的教研能力。范希娟为景炎中学校长、景炎中学的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中学管理工作;刘坚华为景炎中学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市学科带头人,并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罗希为景炎中学主管学校教学的副校长,市学科带头人;匡锋为景炎中学办公室主任,市学科带头人,并长期从事管理工作;谌寄常为景炎中学教研室研究员,长期从事教研工作;夏立勋为学生处主任、刘剑红为学生处副主任,罗坤光为教务处主任、卓志龙为教研室主任,杨元正为景炎中学总务处主任,均从事多年的处室管理工作。
5、经费支持:为本课题研究,学校拔专项经费20000元整,支持课题研究。 八、研究思路与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民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规划阶段,从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本阶段通过调查分析,制定学校十一五可持续性发展规划纲要和实施办法,并通过学校职代会的充分讨论、表决。规划制定后进行公示,在广大教职工的监督下,逐步完成。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从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五大工程体系的建设。教研室完成?青蓝工程?;学生处和教务处完成?星光工程?;办公室和学生处完成?铸魂工程?;学生处和教务处完成?健心工程?;总务处完成?三园工程?;办公室完成招生测评体系、员工录用体系、薪酬设计体系、绩效评估体系;教研室完成员工培训体系、师生激励体系、校本课程体系(另有课题辅助);办公室、工会完成民主管理体系。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从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结束和研究报告的撰写。
16
九、课题组织与管理
1、聘请以下专家和领导为本课题顾问 毛大训(株洲市教育局副局长) 张鲜明(株洲市社会力量办学科科长) 吴刘光明(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陈捍东(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丁文平(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张 辉(株洲二中校长) 李建国(株洲二中党委书记) 2、课题组组长:范希娟
课题组成员:刘坚华、罗 希、匡 锋、谌寄常、杨元正、夏立勋、刘剑红、罗坤光、卓志龙
3、课题组成员分工: 范希娟:课题组总负责人。
刘坚华、夏立勋、刘剑红:侧重?星光工程??铸魂工程??健心工程?民主管理体系的研究。
罗 希、罗坤光、卓志龙、谌寄常:侧重?青蓝工程?、侧重招生测评体系、绩效评估体系、薪酬设计体系的研究、员工培训体系、师生激励体系、校本课程体系的研究。
匡 锋:侧重?健心工程?、员工录用体系、薪酬设计体系、绩效评估体系、民主管理体系的研究。
杨元正:侧重?三园工程?的研究。 4、经费预算:
本课题需经费2万元,学校自筹。
经费使用主要包括专家论证与指导、图书购臵、教师培训、外出学习交流、资料打印、研讨活动等。
十、预期研究成果及负责人
(一)阶段性成果:
1、学校管理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系列论文(课题组学校管理层成员) 2、学校建设各项规划(办公室) 3、学校建设各项制度(各处室)
17
(二)最终成果
研究报告《与?名校?剥离后?民校?可持续发展研究》(范希娟)
2006.6.30.
执笔:范希娟 匡锋 谌寄常
参考文献:
(1)《教育活动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陈佑清) (2)《素质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燕国材)
18
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与“名校”剥离后“民校”可持续发展研究》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为统领,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指针,以素质教育为契机,大力开展多元化办学模式研究。力争建立具有湖南特色的新型民办学校模式,并为全省同类型学校建设提供借鉴。坚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的操作过程,不断丰富科研的内涵,不断推出科研的成果。
坚持科研管理科学化、科研组织网络化、科研资料信息化、课题管理规范化、课题研究全员化、科研队伍层次化等方面开展好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关注课题研究的进程。 二、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本研究,为剥离后?民校?的发展明析思路,统一思想,构建架构,为中国教育在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方面做有益探索,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教育需求。
2、研究内容
(一)学校价值体系的构建研究
剥离后的民校不是公办学校,但传承了公办学校的价值内涵;剥离后的民校不是纯粹的高收费民办学校,但必需遵循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它是我国多元化发展历史进程中教育多元化发展的一种新事物,任何简单地归类都是无视历史的行为,也是与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相违背的,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相违背的。剥离后民校的教育市场价值、教育创新价值研究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二)继承与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结合我校实际,民校要持续发展,必然坚持在继承与创新基础上的发展,无视?名校?历史的发展是无视历史的无本之木,没有创新的发展是朽木之雕。继承与创新发展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1、学校硬件建设的继承与创新研究
反思办学历史,之所以弄到今天要?剥离?的局面,主要原因是没有按省教育厅几年前的要求坚持“四独立”原则,即所办民办学校必须是独立法人,必须独立实行经费核算和人事管理,有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进行教育教学。因此,剥离后的民校要生存下去,势必
1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2006.11.18景炎中学可持续发展课题开题报告(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