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复杂的宏观形势将成为一种常态,有利不利因素交织,机遇挑战并存,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
多。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时代,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将为我市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造有利条件。全球化深入推进,有利于我市更好地“引进来”和“走出去”。 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将保持不变,为我市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了必要保证。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为我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民生成为国家宏观政策重要取向,扩大内需政策深入实施,为我市开拓国内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区域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有望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世界级城市群,为我市接受经济辐射、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自身看,随着泰州长江大桥、苏中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以及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加之开发园区载体功能不断增强,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更为完善。近年来全市上下积极探索具有泰州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成功经验,为下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基础。
与此同时,“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矛盾。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消费模式发生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之人民币持续升值压力增大,对我市外贸出口增长带来一定压力。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对我市经济发展将形成较大的制约。随着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代到来,我市推进科学发展的任务将更为艰巨。国内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区域之间围绕市场、资本、资源、人才等的竞争将更为激烈。此外,我市自身发展还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还不充分、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矛盾;二是统筹城乡发展与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的矛盾;三是和谐社会建设与现有财力基础相对薄弱的矛盾;四是提升城市软实力与泰州深厚的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挖掘还不够的矛盾。
第3节 发展前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美好泰州”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开放创新“双轮驱动”为动力,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导向,着力推
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加强文化泰州建设,着力保护生态环境,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泰州特色和优势的发展新路,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二)基本要求
——以“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美好泰州”为主题。把“富民”放在更加突出的优先位置,鼓励百姓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老有乐养、病有良医、住有宜居”目标。把“强市”作为“富民”的重要基础,着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集聚辐射力、文化软实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坚定走科学发展之路,“把泰州建设得更加美好”。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实现“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
——以开放创新“双轮驱动”为动力。立足泰州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实际情况,坚持开放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协调转,两步并作一步走,在开放中高起点创新,在创新中高起点开放,努力走一条以开放创新相融并进为特征的“泰州之路”。
——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导向。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以新型城镇化改变传统的城乡结构、社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可比增长12%左右,到2015年达4000亿元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85000元左右。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城乡规模以上投资比重明显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生产性服务业比重逐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取得明显成效,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达190件,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达12.5%,人才贡献率达43%,工业技改累计投入8600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0亿美元,装备制造业及新兴产业利用外资比重达60%。外贸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20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30%。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活力进一步增强。
城乡发展进一步协调。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城市化水平达60%左右。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高效农业比重稳步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市区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大幅提高。市域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对农村发展带动辐射作用明显增强。
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50%、98%,万人拥有病床数达35张。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9%,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补偿比75%左右。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保持98%以上。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0万人。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300万平方米。
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削减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达省下目标要求,耕地保有量30.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2%左右,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85以上。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