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D (填标号).生石灰在此反应中的作用除CaO与水反应,减少了溶剂外,另一个作用是: 生石灰和水反应放热,促使氨水挥发、分解而得到氨气(或降低氨气的溶解度) . ②方法二:为保证所得氮气尽可能纯净,除了使用铜外,还可以向装置 E (填字母)中加入 碱石灰(或氢氧化钠固体) 以除去其它杂质气体. ③方法三:制氮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NO2+NH4Cl
NaCl+N2↑+2H2O .
④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Rayleigh)发现,采用方法二得到的氮气在相同条件下比方法三得到的氮气密度总是偏大5‰左右.若上述实验设计与操作均无错误,且氮气已完全干燥,请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方法二制得的氮气中含有密度(或相对分子质量)比氮气大的稀有气体,导致密度偏大 .
【考点】4O: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AF: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G5: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解答;
(2)熟悉实验室中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所用的仪器;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熟悉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仪器;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据此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4)①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对比原料及生产过程分析生石灰的作用: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一方面消耗氨水中的水,另一方面放出的热量促使氨水挥发、分解而得到氨气;
②根据实验的要求要除去空气中多余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杂质,可以通过碱性干燥剂完成; ③根据反应物及题目的信息结合元素守恒判断生成物写出化学方程式; ④根据方法二得到的氮气不纯进行考虑.
【解答】解:(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E是水槽;
(2)如果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完成这个实验除选用A、D、E、F、I外,还需增加的仪器是酒精灯;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
2KCl+3O2↑;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反应容器可用试管、则还须铁架台固定,也可用锥形瓶作为反应容器,及导管,双孔塞还需长颈漏斗;
21
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反应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4)①用CaO和浓氨水反应,应选固液常温型的发生装置,即D;浓氨水常温下跟生石灰反应生成氨气和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O+NH3?H2O=NH3↑+Ca(OH)2,因为氨水不稳定易挥发,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的过程中,生石灰的两个作用是:一方面消耗氨水溶液中的水,另一方面放出的热量促使氨水挥发、分解而得到氨气;
②空气中除了氮气、氧气外,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为保证所得氨气尽可能纯净,要除去空气中多余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杂质,可以通过碱性干燥剂﹣碱石灰(或氢氧化钠固体),既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又能吸收水;
③根据信息反应物是亚硝酸钠(NaNO2)和氯化铵,反应条件是加热,氮元素全部转化为氮气,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因此生成物还有氯化钠和水,因此反应的方程式为: NaNO2+NH4Cl
NaCl+N2↑+2H2O;
④将空气通过灼热的铜,得到较纯净的氮气和氧化铜粉末只是除去了氧气,其中还含有稀有气体等杂质,由于稀有气体的密度比氮气密度大,所以导致氮气密度总是偏大5‰左右. 答案: (1)水槽;
(2)I;酒精灯;2KClO3
2KCl+3O2↑;
(3)AFH(或BH、ACFG、BCG);CaCO3+2HCl=CaCl2+H2O+CO2↑;
(4)①D; 生石灰和水反应放热,促使氨水挥发、分解而得到氨气(或降低氨气的溶解度); ②E;碱石灰(或氢氧化钠固体); ③NaNO2+NH4Cl
NaCl+N2↑+2H2O;
④方法二制得的氮气中含有密度(或相对分子质量)比氮气大的稀有气体,导致密度偏大.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质量守恒定律、装置评价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17.某化工厂与相邻的化肥厂联合设计了以下制备(NH4)2SO4的工艺流程.其中副产品X是建筑业中的一种重要物质.
22
(1)进入沉淀池选用CaSO4悬浊液而不用CaSO4溶液的理由是 硫酸钙微溶于水,用悬浊液增加了反应物的量 .
(2)实验室中进行操作①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 漏斗 、烧杯.操作②的流程是 蒸发浓缩 、冷却结晶、过滤、洗涤,最终得到纯净(NH4)2SO4晶体.
(3)沉淀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NH3+CaSO4+H2O=CaCO3↓+(NH4)2SO4 . (4)从绿色化学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说明上述流程的主要优点是 物质循环利用,污染小 .
【考点】AF: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4G: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G5: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给出的转化关系对应的过程分析每个对应的问题,或者直接分析每个问题,从给出的信息中找对应的信息. 【解答】解:
(1)由于硫酸钙微溶于水,如果使用其溶液,导致所含硫酸钙太少.而硫酸钙悬浊液则含有更多的硫酸钙,这样就增加了反应物的量.所以进入沉淀池选用CaSO4悬浊液而不用CaSO4溶液的理由是 硫酸钙微溶于水,用悬浊液增加了反应物的量.
(2)①是难溶性物质和可溶性物质分离,在实验室中该操作为过滤,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漏斗、烧杯.操作②的流程是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最终得到纯净(NH4)2SO4晶体.
(3)沉淀池中,进入沉淀池的物质也就是反应物为二氧化碳、氨气、硫酸钙和水,生成物是碳酸钙和硫酸铵,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NH3+CaSO4+H2O=CaCO3↓+(NH4)2SO4. (4)该过程生成物都是可利用物质,而二氧化碳可以循环进入沉淀池被利用,所以上述流程的主要优点是物质循环利用,污染小(合理即可). 故填:
(1)硫酸钙微溶于水,用悬浊液增加了反应物的量. (2)漏斗;蒸发浓缩.
(3)CO2+2NH3+CaSO4+H2O=CaCO3↓+(NH4)2SO4.
23
(4)物质循环利用,污染小.
【点评】读图,从中获得解答题目所需的信息,所以在解答题目时先看解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给出的图进而去寻找解答有用的信息,这样提高了信息扑捉的有效性.解答的问题实际上与复杂的转化图相比,其实很简单很基础,或者可以说转化图提供的是情境,考查基本知识.
18.(11分)(2017?宜兴市二模)某学习小组对课本中“食盐常用于制氯气、烧碱”的内容产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制的实验装置(主体部分如图1所示)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氢氧化钠的实验.一段时间后,关闭电源,从K处导出部分溶液作为待测液进行如下探究.
I.请写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 2NaCl+2H2OⅡ.忽略其他可能发生的反应对本实验的影响. 【探究活动一】检验待测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2NaOH+H2↑+Cl2↑ .
(1)同学们选用某种酸碱指示剂对待测液进行检验,请你将实验报告填写完整.
实验步骤 向待测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探究活动二】测定待测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1】用酸碱中和法测定
甲组同学称取一定质量的待测液于烧杯中,加水稀释,用滴定管【带有刻度并可逐滴加入液体的一种仪器】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边加边振荡,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所得数据如表: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酚酞试液变红色 待测液呈碱性,说明含有氢氧化钠. 24
加入稀盐酸的体积/mL 烧杯中溶液的pH 0 13.0 2.0 12.9 4.0 12.8 6.0 12.6 8.0 12.3 9.8 11 7.0 2.4 (2)写出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OH+HCl═NaCl+H2O .
(3)利用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的实验数据,计算所称取待测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应选用稀盐酸的体积为 9.8 mL.还缺少的一个数据是 稀盐酸的密度 . 【实验2】用沉淀法测定
资料摘要:氢氧化钠与氯化镁溶液能发生反应:2NaOH+MgCl2═Mg(OH)2↓+2NaCl. 乙组同学按如图2所示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4)步骤②加入的氯化镁溶液必需足量,其目的是 使氢氧化钠完全反应 .滴加一定量氯化镁溶液后,判断所加氯化镁溶液是否足量的具体操作:静置, 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镁已经过量 (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5)利用沉淀物的质量计算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16% (写出计算过程).
(6)若缺少步骤④的操作,所测定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将 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或“没影响”).
【考点】2G: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95:碱的化学性质;97:中和反应及其应用;G5:书写化学方程式;G6: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I.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写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 (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溶液的碱性减弱,pH减小,当pH=7时,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4)为了使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完全反应,氯化镁溶液应该是足量的; (5)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因此步骤③过滤出的沉淀物是氢氧化镁;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6)利用沉淀物的质量计算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时,若不洗涤沉淀,那么沉淀上会附着一些杂质,从而使沉淀的质量增大,会导致计算出的氢氧化钠质量偏大,使所测定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大.
【解答】解:I.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
2NaOH+H2↑+Cl2↑.
25
(1)实验步骤:向待测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实验现象:酚酞试液变红色;实验结论:待测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2)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3)利用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的实验数据,计算所称取待测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时,应选用稀盐酸的体积为9.8mL,因为这时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还缺少的一个数据是稀盐酸的密度.
(4)步骤②加入的氯化镁溶液必需足量,其目的是使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滴加一定量氯化镁溶液后,判断所加氯化镁溶液是否足量的具体操作:静置,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镁已经过量.
(5)步骤③过滤出的沉淀物是氢氧化镁,则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2NaOH+MgCl2=Mg(OH)2↓+2NaCl 80 58 x 11.6g 则
,解得x=16g.
=16%.
故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6)利用沉淀物的质量计算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若缺少步骤④的操作,沉淀中因含有其他杂质而质量偏大,所测定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将偏大. 故答案为: I.2NaCl+2H2O
2NaOH+H2↑+Cl2↑.
(1)向待测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色;(2)NaOH+HCl═NaCl+H2O;(3)9.8;
(4)使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镁已经过量; (5)16%;(6)偏大.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