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可知原料中所有原子没有转化为目标产物;不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四种反应类型与绿色化学之间的关系,倡导绿色化学.
6.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倡导健康安全的生活理念,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奶制品中含钙丰富,是日常饮食中钙的来源之一 B.食物合理搭配,以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均衡摄入
C.硒、碘等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很小,对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作用不大 D.糖类和油脂在人体内经氧化释放能量,提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
【考点】J5:均衡营养与健康;J1: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J2: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分析】A.根据钙元素的来源来分析;
B.从合理搭配膳食,以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均衡摄入,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去分析解答; C.根据微量元素的作用来分析; D.根据人体的供能物质来分析.
【解答】解:A.奶制品中含有丰富的钙元素,这是人体获取钙元素来源之一,故正确; B.合理搭配膳食,以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均衡摄入,保障人类身体健康;故正确;
C.人体对微量元素的需求量虽小,但是起到的作用却非常大,如人体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故错误;
D.糖类和油脂是人体的供能物质,糖类和油脂在人体内经氧化释放能量,提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故正确. 故选C.
【点评】“关爱生命,永保健康”,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知识点也就成了化学考查的热点.
7.目前世界上最精准的钟是以锶做钟摆的钟.锶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11
A.x的值为18 B.锶属于金属元素
C.锶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g D.锶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考点】B8: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C5: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微粒结构示意图的意义以及具体的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中一个小格表示的意义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A.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X=38﹣2﹣8﹣8﹣2=18,故正确;
B、Sr的元素名称为锶,由偏旁“金”可知,属于金属元素,故正确; C.87.62是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而不是其实际质量,没有单位g,故错误;
D.由锶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锶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微粒结构示意图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8.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B.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
C.将少量品红加入一杯水中,整杯水慢慢变红,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D.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它们溶液中都含有H+ 【考点】B9: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
12
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B、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变大,体积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将少量品红加入一杯水中,整杯水慢慢变红,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项解释正确. D、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是因为它们溶液中都含有H+,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所获信息正确的是( )
A.50℃在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
B.将5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
C.相同质量的水分别溶解A、B、C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A>B>C
D.当A中混有少量C时,可采用“将样品溶于热水、冷却结晶、过滤、洗涤”的方法提纯A
【考点】7N: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4H: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7T: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计算出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③
13
判断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采用蒸发溶剂还是降温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解答】解:A、50℃在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错误;
B、将5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AB的溶解度减小,在20℃时B的溶解度大于A,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溶液的组成不变,故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错误;
C、要比较相同质量的水分别溶解A、B、C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A>B>C,必须有温度范围,错误;
D、当A中混有少量C时,由于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明显,故可采用“将样品溶于热水、冷却结晶、过滤、洗涤”的方法提纯A,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可能是离子或原子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C.住房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则溶质都以分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
【考点】97:中和反应及其应用;B2: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B7: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H4: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A、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微粒可能是原子或离子.
B、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 C、根据灭火的原理与燃烧的条件分析即可. D、根据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可能是稀有气体的原子,可能是金属元素失电子形成的阳离子,也可能是非金属元素得电子形成的阴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说法错误.
C、着火点一般是固定不变的,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故选项
14
说法错误.
D、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但溶质不一定都以分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如氯化钠溶液中,溶质以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特征、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灭火原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①C→CO→CO2②Cu→CuO→CuSO4③Na2CO3→NaCl→NaNO3④CaCO3→CaO→Ca(OH)2.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考点】AF: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6U: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85:金属的化学性质;8M: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9H:盐的化学性质;C7:碳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①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②中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生成硫酸铜和水;③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钠;④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解答】解:
①中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②中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生成硫酸铜和水;
③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钠;
④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故选D.
【点评】本考点属于实验题中的物质的制备和转化,需要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还要掌握相互之间的反应规律和反应的条件.并注意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判断物质的组成.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12.现有一种固体粉末样品,已知该样品由氧化铜和铁组成.取样品少许,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待反应停止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向滤液中加入一根洁净的铁丝,铁丝表面无明显变化.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