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的概念众说纷纭,典型的有: (1)课程即教学科目;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4)课程即学习经验; (5)课程即社会改造;
(6)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我个人比较赞成课程是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它是指一定学科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需要有量和质的要求。总的来说,课程就是指学校里有组织的教育内容,它不仅指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还包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身体素质等各方面;既包括课内活动,也包括课外活动。它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在当前的教育学观念中,有三种不同的主张即:(1)大教学观。主张教学包括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工具与教学内容,而课程只是其中的教学内容,课程论也是教学论中的一个部分。持此观点的主要是苏联的学者,我国受此观念影响将课程视为教学内容的代名词,被具体化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三部分。
(2)大课程观。认为课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几个部分,而教学只是其中的课程实施;与之相应的,教学论也只是课程论中的一部分。主张课程代表着学生的学习历程,而教学只是学生学习历程的一个部分,用课程来包含教学,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学生的学习。
(3)课程与教学一体观。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课程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孤立的存在,必须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在教育实践中,课程与教学总是融合在一起的,既没有单独的课程,也没有单独的教学。教育立场:关注教育教学的时间形态,不要迷失在研究自我设置的问题迷局之中,应该更广泛的强调课程与教学间的交融与依存关系,而不是如何将二者分裂开来。
二.教育内容的改革与发展趋势(简答)P162
(1)、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内容应该删除陈旧的内容,吸纳反映现代科技
成果的新内容,尽量缩小教育内容与最新科技成果之间的差距。
(2)、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基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知识总量的增加,而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知识的时间有限这一情况,教育内容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取向体现在知识的结构化和课程设置的综合化趋势上。
(3)、注重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知识爆炸,信息横流,21世纪的人才必须懂得学习,能够根据需要去辨别、组织和使用一切学习资源,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道德教育。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物质文明,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加强青少年和儿童的道德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道德规范的合格公民,已成为近年来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
三.学科结构课程理论(简述)
学科结构课程理论认为,知识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强调要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课程的基本内容,并且特别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因而通常把学术性作为课程的基本形式。主张以学科的知识结构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的理由是:学科结构是深入研究和构建各门学科所必需的法则。学科结构由三种结构组成:(1)组织结构(2)实质结构(3)句法结构。
四.课程类型(简述)
答:课程类型是指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范围、表现形式、可选择性以及课程管理权限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课程形态。根据课程内容
组织形式的差异,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范围的不同,将课程分为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根据课程可选择性的大小,将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根据课程管理权限的不同,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本校课程。
五.案列分析答案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P177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曾强课程对地方、学校机学生的适应性。
六.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简答)P181 答:(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
七、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特征(论述)P182
答:(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设置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一是加强学科的综合性,二是设置综合课程,三是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3)课程结构的选择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
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的发展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六章
简答题
1.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P198
首先,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其优缺点表现在: 优点:
1,教师按照一定的上课时间表,有计划地同时对十几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育对象,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夸美纽斯把个别教育比喻为手工抄写,把课堂教育比喻为印刷术。
2,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活动,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3,各门学科轮流交替上课,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减轻疲劳;
4,把年龄和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在集体组织形式中进行学习,易于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发挥集体教育作用。 缺点:
班级集体授课制的局限在于:较难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书本的中心地位,容易使学生出于被动地位,使学生生活脱离实际。
2.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有哪些?P198
(1)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小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修正和补充。采取小组教学组织形式与因材施教的原则相联系,主要是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具体差异,需要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调整教学组织结构,改进班集体教学。
(3)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它强调发挥学生个人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出发,以资料为根据,确定学习的范围和进度,灵活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时间,确定学习的质量和任务要求。
3.课的结构包括哪些?P202
1.组织教学。组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为上课做好心理准备和学习用具方面的准备,集中注意,积极自觉进入学习状态;
2.检查复习。检查复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内容,激活旧知识,以便新旧联系,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检查学习质量,弥补知识上的缺陷; 3.讲授新教材。讲授新教材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教师系统、生动、有效的讲授,掌握新知识,发展新技能;
4.巩固新教材。巩固新教材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新教材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为深入学习和独立作业做准备; 5.布置课外作业。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布置课外作业时,教师应该处理好作业质与量的关系。
4.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 P207 (1)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指一堂课要达到的要求,它在备课时制定,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上课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它有两层意思:一是确定的目标,正确可行;二是师生都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内容正确
内容正确就是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正确无误。为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注意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又要顾及到教材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3)方法适当
就是指教学方法适当,运用灵活。这样才能使教学生动形象,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敏捷; (4)语言清晰
教师授课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因此,教师讲课说话要清楚,语言应通俗,生动流畅,用词准确,教态自然,使课堂气氛生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勤奋好学; (5)组织得好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教育学简答题(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