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认为, 要认识国家、 理解国家、 把握国家, 就是要达到对国家的“理念” 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什么是国家的理念呢?他认为, 所谓国家的理念就是最理想、 最完美的国家, 而所谓最理想、 最完美的国家就是实现了正义原则、 体现了至高的“善” 的国家。 于是, 在《理想国》 一开始, 柏拉图就从讨论一般的正义原则出发, 进一步讨论了 一个城邦的正义原则以及从城邦的基本社会结构到各种具体社会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这样就形成了 一个理想城邦的基本蓝图。 他设计的理想国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 同时他在书中提出的个人要完全消融于社会整体中为城邦服务献身的思想又成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整体主义思想的源头。 因此, 本书的希腊文书名“Politeia” 和英文译名“Re—public” 均无“理想” 之意, 但汉译者还是依据作者的实际意图翻译成《理想国》 。
理想国度不存在于现实之中。 因为它是永恒的、 尽善尽美的, 是一切现实生活中的国家所趋赴的原型、 目标。 柏拉图曾明确地指出, 这个理想的城邦是哲学家在彼岸世界所看到的,“这种城邦在地球上是找不到的” , “或许天上建有它的一个原型, 让凡是希望看见它的人能看到自己在那里定居下来。 至于它是现在存在还是将来才能存在, 都没有关系” 。 正像柏拉图自 己所表明的, 这个理想的国家究竟存在于何方以及什么时候才能存在, 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个理想国度的描述, 柏拉图表明了自 己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 此外, 从研究方法上来说, 柏拉图这里也开创了从理想、 原则等出发来研究问题的先河, 从而为后来的自然法理论、 社会契约论、 乌托邦主义等提供了 先例。
在理想国中贯彻了严格的社会分工原则。 国家应该有统治、 保卫和生产三种职能。 社会分工是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动力。 认为人的灵魂包含理性、 激情和欲望三个要素, 理性在价值上属于最高层次。 一个城邦该由哲学家领导军人统治生产者。 他根据“四主德” (智慧、 勇敢、 节制、 正义) 区分各等级。 根据金质、 银质、 铜铁质来象征人的心灵的不同素质类型。他在《法律篇》 中提出国家要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实行法治。 他接受有限民主原则, 主张实行混合政体。 《理想国》 中最具特色的思想是哲学家治国的思想。 因为只有哲学家具有知识, 才能把握理念和事物的本质规律。 其他人的知识只能称为“意见” 。 哲学家治理城邦首先要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 要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 要对公民进行正确的教育。 提出了 正义的政体和唯一正确的贤人政体是由哲学家执政的政体。他把现实生活中不当政体分为荣誉政体、 寡头政体、 平民政体、 僭主政体等。
2. 2. 柏拉图的社会分工思想
城邦存在的理由乃是人们相互间的需要。 每个人需要的东西很多, 但谁也不能自 给自足,因此许多人聚集在一起生活, 取长补短, 由此形成了一个共同体, 就是城邦。 为了使城邦生产的东西更丰富更容易, 每个人只能做一样符合他性格的手艺, 并在适当的时候去做, 放弃其它的事情。 这实际上是就专业化原则和社会分工思想, 也是符合人的“自 然” 的社会分工方式。 城邦中由于交换的需要而需要商人, 商人分两种, 一种是大商人, 做城邦间的“国际贸易”; 一种是小商人, 在城邦内部的市场上, 这种工作适合身体最弱干不了其它事的人。 从专业化原则的意义上来说, 城邦中的哲人王, 护卫者也是做适合于他们做的事情, 因为统治和军事都是技艺。
柏拉图认为, 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他说, 最初, 人们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于是有了农民、 牧人及各类工匠的分工。 后来, 随着经济生活的复杂化, 又出现了商人。 所有这些都属于生产者阶级, 他们的共同职责是为整个社会提供物质生活资料, 履行国家的经济职能。 再后来, 由于城邦的不断扩大和城邦生活的不断扩充, 人们的各种欲望和需求也不断增长。 这些欲望和需求有时是互相冲突的, 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城邦之间的战争, 于是就需要有一个专门从事战争的集团。 柏拉图把这个集团称之为“护国者” 阶级。 他们的职责就是保卫国家的安全, 并且充当统治者的辅助人员。 最后形成的是社会的统治者。 他们是从护国者阶级中挑选出来并且经过精心教育培训而产生的哲学家, 他们的职责就是执掌国家的权力、 管理国家。 至此, 国家就正式形成了 。 柏拉图的上述思想虽然缺乏历史感, 但把社会分工看成是国家的基础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在他的理想城邦中, 他强调, 统治者、 护国者和生产者这三个阶级应该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 分工互助。 一旦达到了这种状态, 正义的原则就算得到了实现。 为了 论证社会分工的合理性, 柏拉图还进一步发挥了 当时希腊人广为接受的所谓“四德” 说。 该学说认为, 一个人的美德包括四个方面, 即智慧、 勇敢、 节制和正义。 总起来说, 每个人多少不等地都享有四种美德。 所不同的是, 哲学家享有特别多的智慧, 军人享有较多的勇敢。 至于节制, 它比较广泛地分布于社会各个阶级, 分布于全体公民之中, 它是天生优秀的和天生低劣的部分在谁应当统治、 谁应当被统治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换句话就是, 柏拉图要求哲学家有智慧, 要求军人勇敢, 要求全社会、 其中特别是生产者阶级节制。 如果各个等级都安分职守, 国家就会井然有序, 这样, 第四个美德即正义就会自然而至。
柏拉图把人的天资区别开来。 他说, 上帝在造人时, 在不同的人身上加了不同的金属:在哲学家身 上加了金子, 从而使他们成为高贵的统治者; 在军人身 上加了银子, 从而使他们成为次一等的护国者和辅助治国者; 在生产者身上加了 铜和铁。 ‘这种身份是前定的, 大家不应抱怨’ , 应该安分守己。 他这样说: 人们“虽然一土所生, 彼此都是兄弟, 但是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 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 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 是统治者。 在辅助者(军人) 的身上加入了 白银。 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铜和铁。 但是又由于同属一类,虽则父子天赋相承, 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 银父生金子, 错综变化, 不一而是。 所以上天给统治者的命令最重要的就是要使他们做后代的好护卫者, 要他们极端注意在后代灵魂深处所混合的究竟是哪一种金属。 如果他们的孩子心灵里混入了一些废铜烂铁, 他们决不能稍存姑息, 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 安置于农民工人之间; 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银者, 就要重视他, 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 须知, 神谕曾经说过‘铜铁当道, 国破家亡’ 。 ”
柏拉图坚持认为阶级关系不能打破, 但为了保证让统治阶级中最优秀的人掌握政权, 柏拉图又反对世袭制和血统论; 因此, 虽然他承认有个别情况, 但总体上说来, 还是不能乱了等级、 乱了 名分, 不能“礼坏乐崩” 。 他接着说: “如果一个人天生是一个手艺人或者一个生意人, 但是由于有财富、 或者能够控制选举、 或者身 强力壮、 或者有其他这类的有利条件而又受到蛊惑怂恿, 企图爬上军人等级, 或者一个军人企图爬上他们不配的立法者和护国者等级, 或者这几种人相互交换工具和地位, 或者同一个人同时执行所有这些职务, 我看你也会觉得这种交换和干涉会意味着国家的毁灭吧。
2. 3. 整体主义思想
柏拉图把国家看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而不是分裂为穷人国和富人国。 柏拉图将城邦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常将它比喻为人的身 体, 比如农民工匠的能力相当于食欲或者营养的能力, 这种能力存在于腹部; 护卫者的能力是长于行政或者富于勇气的能力, 这种能力存在于胸腔; 统治者的能力则是理解和思考的能力, 这种能力存于头脑之中。 柏拉图还将城邦和人的灵魂做比较(注意: 这是柏拉图找寻正义定义的一个方法, 即先在城邦中找出正义的合理定义, 然后看这个定义是不是适合于人。 柏拉图认为, 仅就正义的概念而言, 一个正义的个人和一个正义的国家是没有区别的, 统治者相当于灵魂中的理性部分, 护卫者相当于激情部分, 而农民工匠则相当于欲望部分, 理性统治着激情和欲望, 并且激情还起到帮助理性统治的作用, 灵魂的三部分各司其职, 这样的灵魂才是和谐而正义的。 同样, 在一个理想的城邦中, 统治者代表着智慧, 护卫者代表着勇敢, 统治者和护卫者这些优秀的人物统治着的其它下等人则代表着节制。 这样的城邦中三个等级各司其职, 各起各的作用, 这样的城邦可谓正义。 由此, 柏拉图给出了 一个正义的定义: 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 这样, 这个城邦就具有了 智慧, 勇敢, 节制, 正义四种品质, 因此也就是一个善的城邦。同样, 后世的自由主义者诟病柏拉图时也会严厉抨击他的整体主义观点, 认为这将会直接导致国家机器干涉、 损害到个人的权利。
教育与治国思想。 教育是理想国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柏拉图认为国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教育机构, 并且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垄断, 它不由私人或者任何其它商业性的机构来提供。教育分为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初等教育中的优秀者能得到高等教育, 其中的优秀者可以选拔出来进入护卫者甚至统治者的行列, 教育不分男女, 女性有同样的机会晋升护卫者和统治者。 对于儿童的教育主要有体操、 音乐和数学。 教育的内容必须经过统治者严格的筛选。 音乐教育即文艺教育, 主要指诗歌, 古希腊一首完整的诗歌, 包括歌词、 和声和节奏, 其中内容不良容易让小孩错误模仿的歌词要去掉, 包括荷马史诗中的一些内容; 和声即调子, 但不能包括萎靡不振的伊奥尼亚调和吕底亚调; 至于节奏则应该配合好的歌词。 关于体操即健身运动, 柏拉图强调女人也应该和男人一起进行裸体操练, 因为“她们以美德做衣服”。 参加战争, 保卫国家, 尽护卫者的义务就是她们的美德。
柏拉图认为: 第一, 并不是所有具有某种天赋的人把自己的天赋都能够充分发挥、 挖掘出来; 第二,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知之明, 都能对自 己有正确的估价, 因此, 他认为, 无论是从选拔统治者的角度来说, 还是从教化普通公民的意义上说, 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理想国》 中, 柏拉图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教育问题, 卢梭曾断言: 《理想国》 不是一本政治学书籍, 而是一篇最好的教育学专著。 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出过“有教无类”的主张, 但他特别歧视妇女, 认为女子与小人是不可能被教化的。 柏拉图在这一点上比较开明, 他同苏格拉底一样, 都认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公民, 男女都应当进行教育。 特别是由于柏拉图主张在统治者内部实行共产制, 主张取消家庭, 从而可以把占人口半数的妇女解放出来。 他认为, 通过教育, 完全可以把妇女也训练成为哲学家和军人, 她们也可以像男子一样对国家做出贡献。 提倡通过教育育实现男女平等, 柏拉图可能是第一人。他认为, 教育必须从幼儿开始, 因为幼儿的可塑性大。 所有的生物, 在幼小柔嫩阶段,都更容易接受陶冶。 他主张, 对幼儿主要给他们讲故事, 故事的内容要精心设计, 精心挑选,经过审定。 他认为“用故事来铸造儿童的心灵, 比用手去塑造他们的身体更重要。 ” 对青少年要进行音乐教育, 然后教他们体育。 柏拉图强调, 对青少年的教育要循循善诱, 要采用做游戏的方法, 不要强迫他们学习。 他说: “一个自由人是不应该被迫地进行任何学习的, 因为身体上的被迫劳累对身 体无害, 但被迫进行的学习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 ” 柏拉图的这一思想在目前西方教育指导思想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柏拉图政治思想述评(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