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勤俭能养成廉洁奉公的思想品格。
古人说: “俭以养廉”。 其寓意是很深刻的, 其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经验和哲理。 可以说, 一个在生活上厉行俭朴和注重节约的人,就不会被各种物质欲望所引诱,也不易被一些腐朽思想所腐蚀。一个人, 在俭朴的生活中, 最容易培养和形成一种淡薄享受, 廉洁奉公的思想品德。 一个具有俭朴美德的人, 能够把俭朴视为一种高尚的情操和境界, 从中培养和陶冶自己“以奢侈为辱,以俭朴为荣”的品德。
三、 保持勤俭节约优良传统, 建设美好家园。
勤俭节约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传统美德, 也应成为我们每一位接受教育矫治的人员必须遵守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
第一, 要养成尊重劳动成果的好习惯。 世界上的任何财富, 都是劳动者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的。 珍惜这种创造的成果, 不仅是对社会财富的爱护, 也是对劳动的尊重,对创造的尊重,对劳动者的尊重。
第二, 要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劳动的过程就是创造财富的过程, 我们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 创造社会财富, 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智慧获得自己的幸福, 而不能庸庸碌碌,好吃懒做,厌恶劳动,更不能一味地去追求享受,不劳而获。
第二,要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 勤劳者必节俭, 节俭者必定勤劳。 接受教育矫治的人员,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第八课时: 自 强
自强,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道德追求,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熔铸成的民族精神。 自强, 就是志存高远, 刻苦学习, 提高素质, 崇尚先进, 不怕困难, 积极向上。“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是《周易》 中的名句,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道德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中, “自强不息” 和“自强” 的思想, 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一般来说,它包括四个方面的意思,即自尊、自立、自信和自胜。
一、 自尊, 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
一个能够尊重自己人格的人, 就一定会在事业中兢兢业业、 切实负责、 严肃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一个自尊的人, 就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不做不道德的事。一个自尊的人,就必然能够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积极努力,能够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在任何逆境中都能保持自己的节操。 一个自尊的人, 能够以身作则、 言行一致, 以自己的道德人格来影响他人, 造福社会。
二、 自立, 就是努力奋斗。
一个人, 在社会中生活, 不但在生活上要自立,而且在事业上要自立。 我们常说“自力更生”, 就是说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改变原来的状况, 使我们个人和国家兴旺发达起来。 身处逆境的情况下, 更要坚持“自立”的精神。
三、 自信, 就是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自信是一种精神、 一种品质, 它是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 是对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信心。“自信” 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 它能够在困难和失败的环境下给人以勇气和希望,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四、自胜, 就是战胜自己的弱点, 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自胜者强, 自强者胜, 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力量,而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
接受教育矫治的人员要想获得新生, 重塑自我, 除了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外,更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品质。 首先, 要正视自己, 勇于知错。 要客观公正地剖析自己的过去, 剖析罪错根源, 对自己所犯罪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这是做到自强的基础。 其次, 自新态度要端正。 要严格要求自己, 积极配合管教民警,认真改造,对自己的改造充满勇气和信心,这是做到自强的条件。第三, 要有自新的强烈愿望。 理想是自强的力量之源, 人的活动, 如果没有理想引导和鼓舞, 就会变得空虚、 软弱、 混乱而渺小。 要想弃旧图新,知错就改, 就必须有自新图强的强烈愿望, 这是做到自强的关键。 第四, 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 一个人的成功主要不在其有多高的天赋, 也不在其有多好的环境, 而在其是否具有坚定的意志、 坚强的决心和明确的目标。 每一名接受教育矫治的人员只要脚踏实地,百折不挠,一步一个脚印地改造自己,总会有所收获,有所成就。
第九课时: 敬 业
敬业,是道德规范在职业行为中的表现。 敬业, 就是干一行, 爱一行, 钻研业务,增强技能, 忠于职守, 尽心尽力, 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中华民族历来〇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 的传统。 大力倡导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任务。 接受教育矫治的人员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职业道德观念,是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 敬业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科学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 每一项科学发现, 每一次技术进步, 都需要人们付出巨大的代价, 都闪耀着敬业精神的光辉。 世界上所有的财富, 都是劳动者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出来的, 离开持之以恒的劳动, 没有敬业精神的灌注, 财富从何而来?
二、 敬业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 进步与奉献。 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是最基本的一条。 有人说, 伟大的科学发现和重要的岗位, 容易调动敬业精神;而一些普普通通的工作,想敬业也敬不起来。道理并非如此。
在这些人眼里, 房屋维修工作和公共汽车售票员工作再普通平凡不过了。但徐虎、李素丽同志并没有看不起这份工作, 他们发扬敬业精神,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感召了成千上万人投身到现代化建设中。 徐虎和李素丽同志的事迹说明,任何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干得有出息,关键就看你能不能做到敬业。
三、 敬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各行各业从业人员都应该努力做到爱岗敬业。 接受教育矫治的人员在思想改造期间, 要把敬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与思想改造紧密联系在一起, 与做“四有” 新人联系在一起, 树立敬业意识、 乐业意识、勤业和精业意识, 明确养成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为将来回到社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打下基础。举例:
徐虎, 男, 1950 年 12 月 生, 汉族, 大专文化程度,现任上海西部企业集团物业总监。徐虎同志曾于1989年、1995年、2000年三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6 年 5 月 和 7月相继被评为全国优秀工人代表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从普通的水电维修岗位到企业中层管理岗位,徐虎坚持角色变了,“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 的信念不变,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敬业、 钻研和奉献精神,在物业管理工作中作出了新的贡献。他主动带徒,手把手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服务理念传授给徒弟,形成了广泛的“徐虎效应,”促进了员工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他经常深入社区听取意见,及时处理群众来信,解决了多起物业维修方面的疑难杂症,受到了居民群众的称赞。他参与物业市场的拓展,努力扩大社会物业的市场份额,提高了企业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第十课时: 奉 献
奉献, 是崇高的道德境界。 奉献就是不计个人得失, 承担社会责任, 履行公民义务,为社会为人民多做好事。
一、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奉献精神的民族。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流传的名句, 是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发扬光大, 推向新的高度。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为民族解放、 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而英雄牺牲、 无私奉献的历史。 在党的领导下, 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影响带动下, 中华儿女不屈不挠, 前赴后继, 艰苦奋斗, 默默奉献。 党与人民同呼吸、 共命运, 心连心, 谱写了一篇篇气势磅礴、 可歌可泣的苦难史诗。 没有党和人民的牺牲奉献, 就没有今天的辉煌成就和美好生活。 我们党和各族人民的伟大奉献精神, 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
二、 奉献精神是伟大而崇高的精神。
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 既包含着崇高的境界, 也蕴含着不同的层次。 奉献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慷慨赴义, 也融会和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 李大钊为追求真理而捐躯, 白求恩为人类正义而殉职, 董存瑞为人民解放而牺牲, 邓稼先为科学事业而献身, 是一种奉献; 雷锋、 孔繁森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徐虎走街串户解市民之难, 吴天祥将万家忧乐挂在心头,是一种奉献;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持之以恒,埋头苦干,也是一种奉献。可以说, 奉献无所不在, 无时不有。 每个人不论职位高低, 不论在什么岗位, 都能够尽自己的所能做出奉献。 奉献不是痛苦, 不是丧失, 不是剥夺, 而是爱心的流露, 善意的升华, 美德的弘扬。 奉献使人充实,使人快乐, 使人高尚。 我们在奉献中生活, 在生活中奉献。 不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 奉献精神永远熠熠生辉,光耀人间,永远是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精神力量。举例:
这是爱的奉献, 这是人间的春风, 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这是生命的源泉,在没有心的沙漠, 在没有爱的荒原, 死神也望而却步, 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三、 倡导奉献精神, 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系。” 我们不能一说奉献就不要个人利益, 一提个人利益就不讲奉献。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 “不讲多劳多得, 不重视物质利益, 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 对广大群众不行, 一段时间可以, 长期不行。” 讲奉献不是对个人利益的否定, 而是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有机统一。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 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由此决定了国家利益、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我们要正确处理国家、 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当个人利益同国家、 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 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提倡奉献精神, 不是无视个人利益, 而是在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充分重视个人利益; 不是用集体主义否定和取代个人的正当利益, 而是引导人们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 维护和保证国家与集体利益, 在保证和发展个人正当利益的基础上, 推动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实现。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