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地在自己面前死去。他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死去的理由,但他在“活着”这一看似简单的要求中,却又包含仍然活着。但是,
着生命中许多复杂的人生寓言,用余华自己的话说,活着就是要忍耐“面对所有逆境苦难,包括最残酷的,我认为每个人。“《活着》还讲都应该高兴地,愉快地去尝试克服,度过它”述了人如何承受巨大的苦难……《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本身而活《活着》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
[3]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这所有的
四、结束语
《活着》是余华转型之后的一部力作,小说主人公福贵所持守的面对苦难人生而活着的态度绝不仅仅是一个农民的个人生存体验,它表达的是人类普遍性的面对悲剧的态度。它教人如何承受生命中的苦难,如何在困境中理解人性,如何存活在这世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活着》就是一部人生寓言,它是余华对生命过程的一种艺术阐释。九十年代以后,“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余华的创作理念发生了变迁,他说:的作家所寻找的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创作转型之后的余华,更注重对世界客观真理的揭示及对人类生存经验的启示。《活着》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透过《活这部小说来认知作家的人生价值取向,它的意义还在于着》
揭示了人生即苦的客观真理。苦难是恒在的,不管是个人、民族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一个充满苦难的历程。小说主人公福贵的苦难命运正是人类命运的一个缩影,福贵的“活着”让我们领悟到了人类的坚韧、勇敢、忍耐、善良等生命存在本质的含义。
参考文献:
[1]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作家,1998,(8).
[2]邱明淑.为尘沙打磨的灵魂———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第19卷[J].涪陵师范学院报,2003,(2).
[3]余华.活着:韩文版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4]洪治纲.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J].当代作家评论,2004,(6).
作者简介:毛学文(1981—),女,广西桂林人,桂林市卫生学校助理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一切,都指向了“忍耐”二字。
其次体现在亲情。福贵对苦难的忍受并不是孤立无助的,而是建立在强大的伦理亲情之上的。每个人对苦难命运的接受,都是一场自我身心的全面较量和抗争。福贵也是这样。在他那漫长的回忆中,每一次亲情的凸现,都使他备受感《活动;每一次亲人的死亡,又使他变得更加地坚强。亲情是着》中的主旋律,虽然福贵一次又一又一次地经历着苦难,但家一家三代之间的浓浓亲情却始终贯穿其中。无论是父母、珍、女儿、儿子、女婿,都是非常善解人意、非常懂得亲情可贵的人。这种亲人间的伦理温情,成为了支撑福贵活下去的精“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正是余神基点。
[4]
华《活着》中的核心寓意。
在余华的生命观里,忍耐是人的一种意志的铸炼,而亲逐情则是人的情感支柱。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苦难生活中,渐形成了超于常态的忍耐力。这种忍耐力,使得人们在重重生存困境中,仍然能够存活下来,发展下去。人们在与苦难的对抗过程中,也更加意识到伦理亲情的力量,从而把它作为自己在暴风雨中的温情港湾。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同样也是苦难重重的历程,人们正是依靠自身的忍耐力和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爱、支持、信任,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创造了人类史上一次次的辉煌。
(接102页)境,也会使企业家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完善的制度和严格的法律面前,不敢越雷池一步。反之,倘若制度不健全、政府和司法腐败、没有一套公平公正的规则,使企业家去“潜规则”,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危遵循企业竞争中所谓的
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最终,不仅不能有效的保护企业家的利益和健康的人格,而且还会危及到企业的健康发展,危及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应加快政治体制改提高立法质量的同时,提高执法革的步伐,在加强立法工作、水平,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同时又要加强普法宣传和普法教育,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提高企业家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让企业家能真正的知法、懂法,且在市场行为中能有法可依。只有将道德建设和法制约束两者完美的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企业家思想道德建设的目的。
四、必须加强广大人民和网络、新闻等大众媒体的对企业家的监督作用
大众传媒如电视、报刊、网络等具有传播快、影响大、揭露深刻等特点,能直接面向群众和社会,迅速、广泛、及时的传播各种有效的信息,成为了企业家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监督渠道。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已经迅速发展成为强大的大众信息传播网络,并且能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就是通过网络和新闻的调查和揭发,使消费者很快的了解到相关
参考文献:
[1]邓向阳.对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3,(1).[2]东秀萍.民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田克勤.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4]刘义康.加强民营企业家道德建设初探[J].新长征,2004,(12).作者简介:黄美云(1976—)女,江西新干人,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聂应德(1958—)男,四川岭水人,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从事研究政治学理论研究。
利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的信息,从而减少了很多损失。所以,量,加强网络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有助于规范企业家行为,促使他们注意社会形象和社会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的优点,弘扬主旋律,占领主战场,并利用媒体宣传的辐射吸引力、感召力、穿透力,使企业家思想道德达到“润物细力、
无声”的效果,来不断提高企业家的素质。
企业家的思想道德建设任重道远,加强对企业家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程,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任务,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性,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在全社会形成树立良好企业竞争的氛围,为企业家的思想道德建设创造一种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景象。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论_活着_的生命意识(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