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有利于梯度洗脱
正向分配色谱适合分配那些性质
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液的极性,适合极性化合物的分离,极性小的组分先流出,极性大的组分后流出
反向分配色谱适合分配那些性质 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的极性,适用于非极性化合物分离,出峰顺序与正相分配色谱相反。
原子光谱 共振荧光
气态原子吸收共振线波长的光波激发后,激发态原子再发射出与共振线波长相同的荧光回基态。
热共振荧光
若原子受热激发后处于亚稳态,并再吸收辐射被进一步光激发,然后发射出与激光波长相同的共振荧光仍会到亚稳态
直跃式荧光
跃回到高于激发前所处的能级发射的荧光,即荧光波长大于激发线波长
阶跃式荧光
辐射激发后,先以非辐射方式释放部分能量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再发射荧光返回低能级。
反斯托克斯荧光
波长小于激发线波长,即先热激发再光照激发之后再发射荧光直接返回基态,即荧光波长小于激发光波长
原子发射光谱原理及特点
元素在受到热或电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光谱,依据特征光谱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 (1)可多元素同时检测 (2)分析速度快 (3)选择性高 (4)检出限较低 (5)准确度较高
(6)ICP-AES性能优越线性
原子吸收光谱特点 特点:
(1)灵敏度高,10-9~10-12 g·mL-1;
(2)选择性好,准确度高,1%~5%;一般情况下共存元素不干扰; (3)应用广,可测定70多个元素(各种样品中);
(4)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
局限性:难熔元素、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不能同时测定多元素
原子荧光光谱原理及特性
当气态原子受到强特征辐射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约在10-8s后,再由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辐射出与吸收光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荧光。 特性:
(1)属光致发光,二次发光。
(2)激发光源停止后,荧光立即消失。 (3)发射的荧光强度与照射的光强有关。 (4)不同元素的荧光波长不同。
(5)浓度很低时,强度与蒸气中该元素的密度成正比, 定量依据(适用于微量或痕量分析)。
ICP光源特点
(1) ICP光源具有温度高、稳定、环状轴向通道等特点。有利于 从等离子体中心通道进样,并维持火焰的稳定; 较低的载气流速 (<1L/min)便可穿透ICP,使样品在中心通道停留;
(2)原子在通道内停留时间长,原子化完全,有利于难激发元素解 离;
(3)化学干扰小,基体效应低,谱线强度大;
(4)工作曲线线性范围可达4~5个数量级,可同时分析试样中高、 中、低含量组分;
(5)不足之处是氩气消耗量较大,运行费用较高。
原子吸收光谱基本原理
基于原子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时对辐射光吸收的测量。
引起原子吸收光谱谱线变宽因素
1.自然宽度:在没有外界影响下,谱线仍具有一定的宽度 2.温度变宽:由于院子的无规则热运动所引起的 3.压力变宽(劳伦兹变宽、赫鲁兹马克变宽):在原子蒸汽中,由于大量离子相互碰撞而使能量发生稍微变化,由此而造成谱线变宽
原子吸收光谱仪的主要部件
光源、原子化系统、单色器、检测器及数据处理系统组成,单色器位于火焰与检测器之间。
原子荧光光谱仪的主要部件
光源、原子化器、单色器、检测器及信号处理显示系统 原子吸收光谱的干扰因素和清除方法 一.光谱干扰
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与干扰物质的谱线分离不完全及背景吸收所造成的影响,这类干扰主要来自光源、式样中共存元素和原子化装置
1.谱线干扰:如果分析线附近有单色器不能分离的待测元素的邻近线,或两种元素共存时,
并有不能分离的相邻谱线时,会产生这种影响。
可以通过调小狭缝或选其他分析线的方法来抑制或消除这种干扰(换用纯度较高的单元素空心阴极灯来减小干扰)
2.背景干扰:分子吸收和光的散射所产生的背景吸收。
一般过程中通常采用的空白溶液校正背景的方法,仅适合由化合物产生背景干扰的理想溶液。
二.化学干扰
待测元素与其他共存组分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干扰效应主要影响到待测元素的原子化效率,是主要干扰源
通过加入光谱化学缓冲剂,来抑制或减少化学干扰 1.释放剂 2.保护剂 3.饱和剂 4.电离缓冲剂 三.物理干扰
式样在转移、蒸发过程中因物理因素变化所引起的干扰效应。 通过控制试液与标准溶液的组成尽量一致的方法来抑制。
原子吸收为什么使用锐线光源
锐线光源是指给出的发射线宽度要比吸收线宽度窄,同时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
火焰原子法中各种火焰的温度高低 化学计量火焰>富燃火焰>贫燃火焰 火焰温度越高越有利于离子的原子化
原子吸收光谱定量方法
1.积分吸收2.峰值吸收3. 定量基础
原子荧光光谱特点
检出限低,灵敏度高,谱线简单,干扰小,线性范围宽,及选择性极佳,不需要基体分离可直接测定等
K,B,E,R吸收带
R带:由n→π*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
K吸收带:在共轭非封闭体系中π→π*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
B吸收带:芳香族和杂芳香族化合物光谱的特征谱带,也是由于π→π*跃迁产生的。 E吸收带:在封闭共轭体系中,由π→π* 跃迁产生的K带
发色团
在近紫外和可见光区域特征吸收的基团
助色团
具有n 非键电子基团,即含杂原子的基团
红移与蓝移
由取代基或溶剂效应引起的使吸收向长波长方向移动,称为红移。
由取代基或溶剂效应引起的使吸收向短波长方向移动,称为蓝移
极性溶剂对跃迁影响
通常溶剂的极性会使酮类化合物峰值发生位移。一般使n→π*吸收带发生蓝移,kmax 随之增加;使π→π*吸收带发生红移,而kmax 略有降低。
哪几种电子跃迁、范围
1.σ→σ* 跃迁吸收带,跃迁在远紫外区,波长小于200nm
2. n→σ* 跃迁吸收带,一般250~150nm之间,主要在200nm以下 3. n→π* 跃迁吸收带,大部分在200~700nm 4. π→π* 跃迁吸收带,大部分出现在近紫外区
分子产生荧光的条件
多为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间的跃迁所产生的辐射
为什么刚性平面却具有强荧光
分子具有刚性平面结构可降低分子振动,减少与溶剂的相互作用,股具有很强的荧光
荧光猝灭定义和原因
荧光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他分子之间相互作用,使荧光消失或强度减弱的现象 原因有碰撞粗灭、静态猝灭、转入三重态猝灭和自吸收猝灭等
分子光谱有几种能量
分离度R 表达式,计算方法,例题 理论塔板数,计算
增加一个共轭双键,环外双键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仪器分析(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