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
3.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社会治理应崇尚和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包括君主无为,反对法烦刑酷。 43.简述康有为倡导实行君主立宪的具体方案。
答:1.设议院开国会。他断言这种政体优越于专制政体,因为立宪政体是“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
体”,并且“立宪以同受其治,有国会合其意,有司法保护其民,有责任政府以推行其政”。 2.制定宪法。康有为仿照日本明治维新,把“定宪法”作为“维新之始”,认为“各国之一切大政皆
奉宪法之圭皋”。
3.行三权分立,即“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4.先秦法家对于法律的制定、施行都有独到的见解,试述其要点,并加以评论。 答:1.法的起源与变法论。法家认为,为了“定分”(确定事物的所有权)、“止争”,需要“立禁”(法
律禁令)、“立官”、“立君”,即产生了国家和法律。同时提倡变法论,实行变法是历史的必然。 2.“以法治国论”。法家认为法是由官府制定、颁布的,并具有强制力,使赏罚的原则深入人心,奖赏
给予谨慎守法的人,而刑法则加于违法犯罪的人。强调“事断于法”,以法作为治国的惟一工具和判断是非功过的惟一标准。在法家看来,法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具有“定分止争”、“兴功禁暴”的作用。
3.法的纲要—赏与刑。赏与刑是法的纲要,治国必须赏刑并用,力求做到“信赏必罚”,“重赏少罚”。
其实质在于重刑。 4.“势治”论。法家认为,要推行“法治”必须以君主的权势为前提,以国家政权为后盾。 5.“术治”论。是指君主掌握政权和驾驭臣下的方法和手段。法家强调要把法和术结合起来。 6.文化专治论。法家极力反对儒书儒术,商鞅把儒家作为打击的重点,主张“燔《诗》《书》明法令”。
韩非甚至主张毁弃一切文化典籍,取得所有学术派别,定法家学说于一尊。 45.沈家本是近代中国法律变革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试论述其法律思想。
答:1.实行资产阶级法治主义。具体包括:法律是“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法的作用在于治民和治国;法随时变,“会通中外”;法须统一、平等;教化为先,以刑辅之等。 2.“平恕”为审判之本。沈家本十分重视用法“平恕”,执法“得中”,反对比附。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废除比附援引旧制,这是功不可抹的。 3.“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他认为有了好的法律,还要有好的执法之人,才能推行资产阶级法治。主张国家官吏“皆
宜知法”;司法官吏应有专门学识;设置律学博士,教授法学。 4.法学盛衰说。他指出:法理学对于立法、司法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法学之盛衰,同政治息息相关,法盛而政不一定盛,法衰而政必衰。 沈家本法律思想的主流是民主的、科学的,具有一定人民性的,特别是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法律与法学的进步思想性质。
全国2008年4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明德慎罚”思想形成于(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汉朝
2.主张“令顺民心”的先秦思想家是( ) A.韩非 B.邓析
26
C.公孙侨 D.管仲
3.春秋时期,否定和抛弃周礼的是( ) A.邓析 B.管仲 C.商鞅 D.子产
4.先秦法家理论之集大成者是( ) A.秦始皇 B.韩非 C.李斯 D.商鞅
5.“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思想命题出自( ) 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商君书》
6.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先秦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老子 7.“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一无讼思想的提出者是( A.周公 B.孔子 C.庄子 D.荀子
8.管仲立法思想的明显特征表现为( ) A.重农主义 B.重农抑商 C.重商主义 D.重商抑农 9.春秋决狱始于( ) A.秦 B.西汉中期
C.西汉后期 D.东汉中期
10.汉初提出系统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治国理论的著作是(A.《春秋繁露》 B.《淮南子》 C.《新书》 D.《新语》 11.犯罪存留养亲制度首创于( ) A.北魏 B.辽
C.唐 D.金
12.柳宗元认为刑、礼的关系应是( )
A.其用则合,其本则异 B.其本则合,其用则异
C.完全不同 D.完全相同
13.最早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思想命题的历史时代是( A.南宋 B.北宋 C.元 D.明
14.唐代创立九卿议刑制度的是( ) A.唐高祖 B.唐高宗 C.唐太宗
D.唐玄宗
15.明末清初,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命题的思想家是( A.顾炎武 B.王夫之
C.黄宗羲 D.梁启超
16.明代提出“信赏罚,一号令”法律思想的历史人物是( )A.完颜雍 B.朱棣 C.朱元璋 D.张居正
17.在丘濬看来,刑罚的根本价值在于( ) A.惟齐非齐 B.哀矜忽喜 C.明刑弼教 D.杀无赦
18.洪秀全认为造成当时各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在于( )
A.清朝统治者以“妖法”桎梏人民 B.当时欧洲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 ) ) 27
)
C.“一出于私”的社会经济制度 D.封建制度固有的矛盾
19.认为设置法律在于“纳民于轨物之中”的清末思想家是( ) A.左宗棠 B.张之洞 C.曾国藩 D.曾国荃
20.曾国藩认为“修、齐、治、平”的结合点是( ) A.大一统 B.严刑重法 C.天下一家 D.一秉于礼
21.将“私”看成是人们犯罪致刑之由的思想家是( ) A.康有为 B.魏源 C.梁启超
D.张之洞
22.康有为认为要从根本上消除犯罪,必须( ) A.去“九界” B.轻刑
C.讲文明 D.用严刑 23.“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人是( ) A.李鸿章、张之洞 B.张之洞、袁世凯 C.康有为、黄遵宪 D.康有为、梁启超
24.我国近代最早成立的高等法律学校是(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京师法律学堂 D.京师法政学堂
25.在政治法律思想上,魏源比龚自珍更倾向于( ) A.因势变法 B.赞赏西方的政治制度
C.对封建专制的抨击 D.广收人才
26.梁启超认为,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二者( ) A.“体”完全相同 B.“用”完全相同 C.“体”部分不同 D.“体”、“用”皆同 27.与比附类推原则最为接近的说法是( ) A.“徒法不足以自行” B.“隆礼重法则国有常”
C.“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 D.“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28.荀子思想中,与沈家本提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的主张较为接近的是( ) A.明分使群 B.兼相爱,交相利
C.暴君放伐 D.有治人,无治法
29.近代中国反对代议制的法律思想家是( ) A.沈家本 C.孙中山
B.梁启超 D.章太炎
30.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首要反对的是( ) A.满族人 B.帝国主义 C.封建主义 D.清政府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有( ) A.老子 B.鲍敬言 C.庄子 D.王弼 E.贾谊
32.在先秦思想家中,极力主张以礼治国的有( ) A.周公 B.管仲 C.孔子 D.孟子 E.荀子
28
33.王夫之指出,秦汉以后,在“法治”的推行方面存在三大弊端,分别是( ) A.无法 B.郡县不行
C.任法和任人背离 D.执法宽严不当 E.井田被废
34.近代中国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 ) A.曾国藩 C.章太炎
B.谭嗣同 D.张之洞
E.沈家本
35.孙中山先生新民权主义的新内容集中体现为( ) A.取消列强在华特权 B.主张“直接民权” C.恢复关税自主权 D.实行耕者有其田 E.强调“主权在民”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道法自然” 37.定分止争
38.原心论罪 39.“国家以法制为先” 40.《新学伪经考》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41.简述荀子的重法论。
42.简述黄宗羲“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 43.简述章太炎“抑富振贫”的经济立法主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4.试论李世民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及其在立法、司法活动中的表现。
45.清末围绕《大清新刑律草案》曾引发一场激烈的论争,试述其中各派之观点,并加以评论。
全国2008年4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A 4.B 5.B 6.C 7.B 8.C 9.B 10.D 11.A 12.B 13.A 14.C 15.C 16.D 17.C 18.C 19.B 20.D 21.A 22.A 23.D 24.C 25.B 26.A 27.C 28.D 29.D 30.B 二、多项选择题
31.ACD 32.ACDE 33.ACD 34.AD(C?) 35.BE 三、名词解释题 36、“道法自然”:是指《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顺应自然,遵照自然法则办事。“道”是宇宙万物的主体。除人定法以外,还有一种来源于自然的自然法,它广大无私,“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它永恒存在,“天长地久”。 37、定分止争:所谓“定分”,就是确定事物的权利名分,其实质是要求把封建私有制和等级制用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商鞅认为,没有法以前,人人争夺,毫无限制,于是造成了混乱的局面。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定分”,权利名分定了,就可以止争,法就是“定分止争”的工具。这是法家对法的作用的论述,即法律具有确认和保护财产私有等级地位的作用,是法的等级性的表现。
38、原心论罪:是指在审理案件时,主要根据犯罪者的动机来酌定刑罚。只要有动机,不管是否已经做出了行为,都要加以惩罚。“原心论罪”实际上是一种动机论,看重行为者的动机而不是效果。凡是符合《春秋》之义者就是“志善”,即使犯法,也不定罪;反之,如果违反《春秋》的精神就是“志恶”,即使犯罪未成,也要定罪。
29
这对司法实践的指导有一定的弊端,它容易导致执法者主观定罪,徇情枉法。 39、“国家以法制为先”:洪仁玕借鉴中外历史经验,将“立法制”作为治国之本,洪仁玕认为整顿法制,为“万不容缓之急务”,治国应“以法制为先”。主张“方法当”、“立法善”。一切制度应革故鼎新,因时制宜,“度势行法”。洪仁玕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提出了二十八条改革措施(①政治方面。他要求“权归于一”,加强中央的领导,王侯不得各自为政;②经济方面。发展交通,发展金融事业,发展工矿业,邮政事业既可公办,也可私办。③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方面。主张发展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设学堂,办报纸,开医院奖励慈善事业,办育婴堂、养老院。④对外关系方面。国与国之间自由通,平等往来。),试图在农民革命的基础上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40、《新学伪经考》: 把西汉末年刘歆的著作及当时社会崇奉的《左传》等古文经典视为“伪经”,湮没了孔子的“改制之圣法”。旨在破除士大夫对传统经学教条的迷信,为变法维新扫除思想障碍。 四、简答题
41、简述荀子的重法论。P61
答:荀子在“隆礼”的同时,也强调重法,其根据还是“性恶论”。 在先秦儒家中,荀子是较重视法的,他对法作了多方面的论述。
(1)法以礼为本。荀子生当乱世,认识到以法治国的重要,但他认为法必须以礼为本。 (2)论法的作用。荀子重视法的作用,强调统治者必须运用法律来赏功罚罪。 (3)先礼后法。荀子在强调法律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儒家重礼义教化的传统。 只有先礼后法,先教后诛,才能使“民归之于流水”,得到人民的支持。 (4)罚当其罪。荀子主张,执法要公平,刑罚要相称,“公平者,听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 42、简述黄宗羲“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P328
答:黄宗羲总结了前代关于“人治”与“法治”的争论,打破了正统儒学的“人治”传统,站在新的立场上给予“法治”以新的解释。他的“治法”,是指与“一家之法”对立的“天下之法”,即代表天下人民利益的平等的法律。黄宗羲的“法治”论,不仅要求君臣上下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强调法律的目的在于“天下之人”和法律的平等。正因为“天下之法”主张人人平等,所以每个人都必须恪守法制,任何人也没有凌驾于法制之上的特权。显然,这种“法治”观点,已经超出了讨论法律作用的范围,深入到了法律本质的领域,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法治”理论的特征。
43、简述章太炎“抑富振贫”的经济立法主张。P443 答:章太炎为了“恢廓民权,限制元首”,曾提出“置四法”。这四法是:均配土地;官办工厂;限制继承;公散议虽。公散议员就是解散议会,属政治方面,其余之法都是民事和经济方面的,加上他在其他地方论及的民事和经济立法主张,总合起来,其宗旨是“抑富强,振贫弱”具体内容为: (1)“均配土地”。它含有土地国有之意。 (2)“官办工厂”。
(3)限制继承权,即上述的“限囊产之数”。 (4)统一货币。 (5)稳定赋税。 五、论述题
44、试论李世民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及其在立法、司法活动中的表现。P224 答::(1)以隋为鉴,“安人宁国”
李世民统治集团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不夺农时、轻徭薄赋、少兴土木兵戈的政策,重视法制,力戒奢靡,从而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乐”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2)立法公平,务求宽简
李世民君臣深深懂得,要维护封建统治,巩固政权,必须重视立法,加强法制建设,“安民立政,莫此为先”。他们对法律发表了许多看法,形成一种以“宽简”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①既制礼,又立刑;②立法必须公平;③‘‘国家法令,惟须简约”;(蓟法须稳定,“不可数变”。 (3)慎狱恤刑,务求其“实”
李世民君臣不仅在立法方面强调宽简,而且在司法方面注重慎狱恤刑,务求其“实”。 ①慎狱恤刑;②创立九卿议刑制度;③完善死刑的审批程序;④反对严讯,务求共“实”。 (4)明正赏罚,“一断以律”
3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历年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 图文(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