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历年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 图文(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6-2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为轻”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春秋以来出现的“民贵君轻”思想。

38、《春秋》决狱:指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法律依据,从而把儒家经典法律化,审

理案件时,根据犯罪的事实,考察行为者的动机,只要有犯罪动机,就应当惩罚,不必待其成为行为对首犯要从重惩罚,如果只有犯罪没有犯罪动机就应当从轻处罚。---实际上是一种原心论罪,一种动机论,在判断一种行为时候,看行为人的动机而不是看结果。

39、“以礼率律”:这是张斐在《律表》中的法律观点,张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礼,“礼乐”是贯

穿晋律各篇的基本精神,所有的律条都必须折中于“礼乐”,与“礼乐”相符合。这就是他所主张的以礼率律。张斐的这一解释弘扬和推进了封建正统法理思想所坚持的礼法合一、纳礼入律的立法原则。

40、《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洪仁玕的主要著作,得到洪秀全的赞同。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

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它的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四、简答题

41.简述孔子的礼治论思想。 答:孔子礼治论的内容主要有:

1)剥削阶级享受特权是“天下之通义”;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

3)礼乐兴,刑罚中;④礼之用,和为贵。 42.简述范仲淹“君臣共理天下”的法律思想。

答:范仲淹作为较有政治远见的政治家,试图对中央集权进行扼制,以维护封建王朝的欠安长治。其具体办法是劝说皇帝明晓“君臣共理天下”的道理,重用贤臣,遵守法制。 (一)克服“独断”、“偏听” (二)重宰相谏官御史之职 (三)“舍一心之私”,执法公正

43.简述章太炎“抑强辅微”的刑法主张。

答:具体地说,是要像五朝法律那样做到“重生命”、“恤无告”、“平吏民”、“抑富人”。出于“抑强辅微”的需要,章太炎在量刑、刑罚等问题上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主张,如:①“轻盗贼之罪”,并反对“以赃论罪”;②“轻谋反之罪”,“重叛逆之罪”;③宽平省刑。 五、论述题

44.试评述先秦儒法两家思想的对立与得失。

答:法家“法治”与儒家“礼治”的对立:法治是法家的基本观点,礼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二者在内容、形成、性质以及理论基础方面,既有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对立。

1)此对立是两种制度的对立。礼是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的一整套等级制度和习惯,儒家以礼为核心形成了家庭宗法为核心的法律观。而法主要是按照政治权力有从属关系实行的一整套等级制度和规定,法家以法为核心形成了君主专制的法律观。

2)此对立表现了两种统治方法的对立。法治是针对礼治和德治提出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轻视法律的强制作用。法家主张以力服人,认为法治是最有效的治国方法。

3)两者的对立还表现在对君主作用的不同看法上。儒家把治理国家的希望放在统治者的个人道德上。法家则认为,有了好的法令,一般能力的中主或才能低下的庸主也能治理好国家。 45.试评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

11

答: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总称,是孙中山为了解决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民族解放、民主革命、社会改革三大历史任务而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经济和理论纲领,也是其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第一、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中的首要问题,其基本任务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朝政府,光复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的精髓,是要以亲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代替旧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它贯穿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精神,在调解、处理国内民族关系和以反帝、“扶倾济弱”为主旨的国际关系方面,为立法提供了指导原则。其具体主张包括: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废除领事裁判权,恢复关税自主权,收回租界和失地等。

第二、民权主义。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其中心内容是“反对帝制,建立民国”,实质是要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三、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最富有特色的部分,是三民主义政纲中的社会革命纲领。民生主义关系到一系列法律问题,是有关土地法、财税法、劳动法、企业法、外资法等经济立法的指导思想。

全国2009年7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古代曾经“铸九鼎,象九州”的历史人物是( ) A.子产 B.夏桀

C.叔向 D.夏禹

2.“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信奉( ) A.主权在民 B.君民共主 C.君权神授 D.天命无常

3.“国无二君,家无二尊”的思想本质是( ) A.礼治 B.法治

C.势治 D.民治

4.管仲“四民分居定业”思想的具体化是( ) A.世卿世禄制B.“三选”制

C.挟天子以令诸侯 D.“三国五鄙”制

5.春秋时期,反对子产“铸刑书”的晋国名臣是( ) A.管仲 B.叔向 C.邓析 D.公孙侨

6.孟子法律思想中,与周公“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说法最为接近的是( ) A.为民制产 B.罪人不孥 C.暴君放伐 D.惟仁者宜在高位

7.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法结合,使儒、法两家趋于合流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老子

8.作为先秦时期著名的学派,自有法律的是( )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9.最早提出“君人南面之术”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lO.法家提出“圣人为法,必使人明白易知”,“布之于百姓”,说明法律应该具有( ) A.公正性B.公开性

12

C.平等性 D.规范性

11.先秦时期,主张“事断于法”的思想家是( ) A.周公 B.墨子 C.慎到 D.老子

l2.秦王朝“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直接导致了( ) A.实行郡县制B.陈胜、吴广起义 C.焚书坑儒 D.统一中国

l3.废除秦朝“诽谤妖言法”的皇帝是( ) A.汉文帝B.汉武帝 C.秦始皇 D.汉景帝

14.汉代贾谊的作品是( ) A.《新书》 B.《白虎通义》

C.《春秋繁露》 D.《西语》

l5.秦汉之际,倡议“黥劓之罪不上大夫”的思想家是( ) A.陆贾 B.贾谊 C.董仲舒 D.李斯

l6.儒家所鼓吹的“三纲”学说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君为臣纲 B.父为子纲 C.夫为妻纲 D.兄为弟纲

l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l8.我国古代第一个明确提出无君、无政府主张的思想家是( A.鲍敬言B.白居易 C.柳宗元 D.王安石

l9.将“存留养亲”思想最先制度化的皇帝是( ) A.秦始皇B.汉高祖

C.汉武帝 D.孝文帝

20.唐朝坚持“天刑说”的思想家是( ) A.李世民B.白居易

C.韩愈 D.柳宗元

21.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 A.范仲淹B.朱熹 C.王安石 D.魏征

22.主张立法“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的明代思想家是( A.海瑞 B.张居正 C.顾炎武 D.黄宗羲

23.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认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 ) A.工B.商

C.兵 D.农

24.魏源介绍和研究“夷情”的主要著作是( ) A.《元史新编》 B.《圣武记》 C.《海国图志》 D.《夷氛纪闻》 25.太平天国最主要的立法是( ) A.《十款天条》 B.《太平刑律》 C.《天朝田亩制度》 D.《太平救世歌》

26.主张“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思想家是( ) A.曾国藩B.张之洞

)) ) 13

C.谭嗣同 D.洪仁玕

27.在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对三权分立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 A.司法机构 B.行政机构 C.立法机构 D.监察机构

28.清末主张变法,提出“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的思想家是( ) A.谭嗣同B.沈家本 C.张之洞 D.梁启超

29.清末法律改革时期,为了贯彻“罪刑法定”原则,沈家本提出必须废除( ) A.秋审制度 B.援引比附 C.家族主义 D.国家主义

30.章太炎设计的“中华民国”是一种( ) A.代议制民主共和国 B.总统制民主共和国

C.责任内阁制民主共和国 D.三权分立制民主共和国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O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继孔子之后,下列属于先秦儒家流派的人物有( ) A.子张 B.子思 C.孟子 D.荀子

E.漆雕氏

32.东汉时期,反对神学的法律思想家有( )

A.王充 B.刘秀 C.刘预 D.仲长统 E.刘颂

33.宋明时期,主张将法律教育与官吏选拔结合在一起的改革家有( ) A.王安石B.范仲淹 C.张居正 D.丘濬

E.朱熹

34.下列属于洋务派的法律思想有( )

A.“严刑以致又安”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 D.“一秉于礼” E.“整顿中法,采用西法”

35.清末“礼法之争”中,劳乃宣对《大清新刑律草案》极力攻击的两点是( ) A.故杀子孙 B.妻殴夫 C.存留养亲 D.无夫奸 E.子孙违犯教令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有治人,无治法” 37.“德礼为本,政教为用” 38.“以公理而灭私情”

39.“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40.“废君统,倡民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41.简述商鞅的法律起源论。

42.简述王夫之“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念。

43.简述孙中山的权能分治学说。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4

44.试论董仲舒“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 45.试论章太炎的“四权”思想。

全国2009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答案

一.单选题 1-5 6-10 B 11-15 16-20 21-25 26-30

D B C A A A

C B C D B C

A C A A D D

D B A D D B

B B C C C

二.多选题 31 ABCE 32 AD 33 ABC 34 ABCDE 35 DE

三.名词解释

36.“有治人,无治法”:荀子的主张观点,他认为法对于治理国家虽然重要,但法毕竟是制定的,并靠人去掌握和执行,即仍然取决于“人”。荀子继承和发挥了儒家人治论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有治人,无治法”的主张。认为国家的治乱决定于有没有“治人”,是否贤人当政,而不在于有没有良好的法律。

37.“德礼为本,政教为用”:《唐律疏议》总结了历代关于德刑关系的理论,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集中系统的体现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集中系统的体现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中的德主刑辅观。

38.“以公理而灭私情”:这是丘濬思想主张,他认为,法律一经制定颁行,朝野上下“必守之以信”,“朝廷所当世守,法司所当遵守”,无论最高统治者还是一般司法官吏,都“不可不守国家之法”,而恪守法制的关键是秉公而去私,“一惟以公理而灭私情”,故曰应执法上以公去私。

39.“变古愈尽,便民愈甚”:是魏源的变法思想。即变法愈彻底,对老百姓愈有利。他列举历代关于赋税、选举、劳役、兵役等制度不断变革的事实,说明法令制度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历史自身发展的法则。

40.“废君统,倡民主”:谭嗣同的思想主张,他认为应当废除君主统治的封建制度,而兴民权,提倡人民当家作主,变不平等为平等。

四、简答题

41.简述商鞅的法律起源论。

答:商鞅提出“定法”、“立禁”的法律起源论。商鞅首次将法律起源问题与确认土地问题、货财的所有权联系起来。 商鞅法的起源论,以进化历史观为根据,社会经过上中下三世,下世圣人制定各种制度(法律产生的具体过程为:定分、立禁、、立官、立君)

42.简述王夫之“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念。答:王夫之“趋时更新”的变法主张: 1.王夫之认为法律趋时更新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王夫之通过对“圣法不可变”的正统论的否定,以论证法律的趋时更新。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历年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 图文(3)在线全文阅读。

历年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 图文(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jiaoyu/111549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