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气候异常和人体正气充实 D、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虚弱 E、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 B
32、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清静则肉腠闭拒”的“清静”是指 A、四时气候清静正常 B、人体阳气清静正常 C、人体阴阳平衡协调 D、人体精神清静不乱 E、天气清静正常 B 33、《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下”的原文是 A、诸逆冲上 B、诸胀腹大 C、诸躁狂越 D、诸厥固泄 E、诸痛痒疮 D
34、据《素问·热论》,热病产生遗热是由于 A、热甚而强食 B、热甚而再感 C、热甚而忧思 D、热甚而热食 E、复感热邪 A 35、《素问·痹论》“心痹”的症状是 A、四肢解堕,发咳呕汁 B、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C、烦满喘而呕
D、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E、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B
36、腰脊不举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A、骨痿 B、痿躄 C、脉痿 D、筋痿 E、肉痿 A 37、《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水泉不止”是由于 A、肾不化气 B、肝失疏泄 C、肺失宣降
D、膀胱不藏 E、气化失常 D 38、《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热之而寒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A、取之热 B、取之寒 C、取之阳 D、取之阴 E、取之营 C 39、《灵枢·营卫生会》中“太阴主内,太阳主外”之“内外”是指 A、营气与卫气 B、体内与体表 C、白天与晚上 D、气与血 E、阴经与阳经 A
40、据《素问·举痛论》,疼痛日久而成积者,是由于寒气客于 A、小肠膜原之间 B、侠脊之脉 C、背俞之脉
D、肠胃之间,膜原之下 E、小肠 A 4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 A、《史记·扁鹊传》 B、《七略》
C、王叔和《脉经》
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E、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B 42、《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是 A、王冰 B、张介宾 C、吴昆 D、马莳 E、杨上善 E 43、《类经》的作者是 A、王冰 B、张介宾 C、张志聪 D、马莳
E、高士宗 A
44、据《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的观点,“风雨”所伤的部位是 A、上部 B、下部 C、五脏 D、经脉 E、络脉 A 45、《灵枢·营卫生会》中“血者,神气也”的含义 A、神气是血产生的物质基础
B、血是中焦化生的精汁奉心神化赤而成 C、血就是神气 D、血受神气支配 E、血是心神所化 B 46、《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夜半后为 A、阴衰 B、阴陇 C、阳衰 D、阳陇 E、阴阳俱衰 A
47、据《素问·评热病论》,风厥的治疗应“表里刺之”,其中“里”是指 A、五脏 B、阴分 C、少阴 D、厥阴 E、太阴 C 48、《素问·评热病论》认为劳风病的病位在于 A、太阴 B、肺下 C、太阳 D、少阴 E、厥阴 B
49、 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脏者,中之守也”是指 A、五脏内舍五气 B、五脏内舍五志 C、五脏内藏气血 D、五脏内守中气 E、五脏内藏精气
E
50、据 《素问·脉要精微论》,下列不属于五色中的败色者是 A、面色如赭 B、面色如盐 C、面色如蓝 D、面色如地苍 E、面色黄如蟹腹 E
51、 据《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 A、热病 B、暑病 C、寒病 D、温病 E、湿病 A
52、 据《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 A、虚里 B、膻中 C、心包 D、气海 E、胸中之气 A 53、《素问·标本病传论》指出“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 A、本 B、标
C、标本同治 D、逆 E、从 A
54、据《素问·五常政大论》,能毒者当以 A、厚药 B、薄药 C、无毒药 D、针石 E、食治 A 55、《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燥者”的病证宜采用的治法为 A、濡之 B、温之 C、缓之 D、润之 E、攻之 A
56、《灵枢·水胀》认为“月事以时下”的疾病是 A、肠覃 B、石瘕 C、石水 D、鼓胀 E、皮水 A
57、据《素问·汤液醪醴论》,“津液充郭”之“津液”是指 A、体液 B、精气 C、水气 D、尿液 E、汗液 C 58、《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水肿的治疗原则主要是 A、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 B、缪刺其处,以复其形 C、微动四极 D、温衣 A
59、最早全面注释《内经》的古代医家是 A、王冰 B、马莳 C、李中梓 D、张介宾 E、张志聪 B 60、《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五七发始堕的原因是 A、肾气虚 B、肾精亏 C、血不足 D、阳气衰于上 E、阳明脉衰 E
6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药物的性能是 A、固表发汗 B、发散属阳 C、宣通肺气 D、补虚 E、涌泄属阴 B
62、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藏的功能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