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试题
名词解释 1 2 3 4 5 6 7 8 9
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都叫感觉。 在人脑中产生对该事物整体的反映或事物间简单关系的反映叫知觉。
先学习的内容对后继学习的干扰叫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妨碍叫倒摄抑制)。 人的心理对某一对象或活动的选择性、指向性与集中性就叫注意。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再刺激影响下,人脑中旧经验(及旧表象)重新组合,产生新事物形象的过程叫想象。 迁移即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
定势(即心向)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状态容易影响人对刺激情境以某种习惯的方式进行反应。
情绪是人对反映对象与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检、外部表现与表情,并且总是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
10 出乎意料的紧张而又危险的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称应激。
11 在认识和变革现实的过程中,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客服困难,
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12 个性指的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包括心理活动的动力侵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组成的有层
次性的、动力性的整体结构。
13 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叫做能力。
14 气质是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制约的,典型的、不稳定的动力性方
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15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体系和习惯体系和习惯化得行为方式相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
征。
16 过去的经验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回忆的方式在人脑中的反映叫记忆。 17 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18 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的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简述题
1 、人的感受性发展依赖的条件
(1) 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由于社会生活和交流的需要,人们对母语的
分辨能力越来越精细敏感。长期的职业和实践活动,可以使感受性越来越提高。
(2) 有计划的练习可以提高的分辨能力。人们不断的进行听觉训练,可以提高人们对声音的分辨能力。 (3) 感官的机能补偿作用。当某种分析器官受到损失后,在社会生活与实践活动的影响下,其他未受
损的分析器的感觉性可以大大提高,起到机能补偿作用。
2 、影响社会知觉的心理效应 (1) 首印效应与近因效应 (2) 月晕效应 (3) 定式效应 (4) 环境制约效应 (5) 其他效应
线索偏差、情绪效应、迷信心理、投射作用、名人效应、自己人效应
3 、注意有哪些功能 (1) 选择功能
1
(2) 整合功能
(3) 维持(保持)功能
(4) 对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5) 预测功能 4 、心理现象如何分类
(1) 从心理的动态性维度上划分,可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 (2) 从心理的意识性维度上划分,可分为意识和无意识。
心理过程:过程——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情感认知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 5 、遗忘的规律和特点
(1) 不重要的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容易遗忘。
(2) 抽象的内容要比形象的内容、无意义材料要比有意义材料容易遗忘。 (3) 遗忘的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对遗忘有重要影响。 (5) 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6) “舌尖现象”对遗忘的影响。 6 、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 (1) 目的任务越明确随意注意越持久
(2) 意志的努力,抗拒诱因干扰与客服分心,这是保持和维持随意注意的必要条件 (3) 社会性需要和间接兴趣为基础也是保持随意注意的一个条件 (4) 进行实际操作和智力活动有利于随意注意的保持和集中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不随意注意的引起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
客观因素有:1、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最重要原因之一2、刺激物的强度大小3、刺激物对比的差异大小4、刺激物的变化和运动
主观因素有:1、凡适合人的需要,引起人的直接兴趣的刺激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2、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3、过去知识经验与技能的影响 7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 能力与知识经验不同。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客观事物及其信息在人头脑中
的储存与表征方式。学习和掌握某数学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是属于知识的范畴。而调节这个推导过程的分析、概括活动的动力(敏捷、灵活、简缩、逻辑等)特性便属于能力的范畴。
(2) 能力也不同于技能。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活动方式。技能是动作和动作方式的
具体概括,能力是调节技能行动方式的心理活动的概括,这是较高水平的概括。
(3) 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技能形成,而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就能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 (4) 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又是以一定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往往制约掌握知识以及形成技能的快慢、深
浅、难易、灵活性和巩固程度。
8 、知识经验在知觉中有哪些作用
知识经验在知觉中有以下重要作用:1、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通常只是事物的部分属性起作用。由于经验的参加,可以回忆起过去作用过的其他属性,因而便于在人脑中形成对该事物的整体映象。2、经验还能帮助人区别不同事物的不同属性,从而能正确地理解事物(感知水平的理解)3、经验也影响知觉的丰富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9 、良好识记依赖的条件
(1) 识记对活动任务及活动性质的依赖
2
(2) 识记对材料数量和性质的依赖 (3) 识记对不同分析器的依赖 (4) 识记对主观心理条件的依赖 10 、思维活动的特点
(1)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反映。 (2) 思维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间接反映形式。 (3) 思维的间接和概括反映是借助言语实现的。
(4) 人的思维还有受社会实践制约的特点,实践是人的思维活动的基础。 案例分析
1、(1)某初中班有两位同学,甲常常表现为:温柔、合顺,对事物观察敏锐,反映敏感,体验深刻,想象。而乙生表现为:动作迅速,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爱发脾气,情绪产生快而强,难以自制,气质类型积极答:(1)甲属于抑制质气质类型;乙属于胆汁质气质类型。对甲的教育:发物其细心、敏锐、思想深刻,多给予翔、鼓励、少批评、指责,引导积极参加活动,降低或调查。要求:克服迟缓、忧闷;增强自信、尊、培养活泼,开朗,勇于进取。对乙的教育:发物热情、坦率、刚强、勇敢、克服性粗暴、狂妄自大,培养意志力、自控力、冷静、心细等品质。教育时,既要能力思想,又要防止产生对立情绪。
(2)甲同学表现为兴奋,易激动,以奔放不羁为特征;乙同学表现为抑制,胆小、脆弱、消极、防御等品质,试分析甲乙二位同学各属什么气质类型,应该怎样对其教育。答:①甲属胆汁质,乙属抑郁质。②对甲在方法上,严厉批评,触动其思想,又不激怒他们,以防骄傲反应。表扬时应恰如其分,不可夸张,以防骄傲。教师自己不要急躁,也教育学生控制自己的任性。加强在耐心、沉着、自制力等方面的培养,教师应先讲明道理,然后耐心说服,态度要平静,用时间来约束平时的学习,以便磨练和培养其耐心和细致的习惯,及时提醒这部分学生控制自己的,不能随便发脾气,防止人性和粗暴 ③对乙方法上要突出关怀体贴,多关心和鼓励,培养其自信心。不要轻易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且批评不可过于严厉,以增强其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增强适应能力,开放心境,耐心启发,及时肯定其点滴成绩和进步,对他们的要求逐渐提高,切记不可操之过急
2、学生个性心理面貌存在着差异;(2)只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所谓个性就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点。它表示一个人不同于别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差异,是指人们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别。如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个性表现是极端个别化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仅受生理活动和神经系统活动特点影响外,还与所接触的外界刺激的个别性有关。各种个性特征没有优劣之分,不能以个人喜好来判断一个人的个性,更不能以此来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学生的心理存在差异,教师的教,只有适应了学生的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因材施教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指导方法,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信心,了解学生,承认差异,关注差异,对症下药,发挥特长,注重实效 3、狼孩
答:社会生活条件是人类社会心理活动的主要源泉。狼孩是因为从小在狼群中生活,没有特有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有制约作用,一个健全的人如果脱离了社会环境也不可能有人的心理。社会化是个体出生后,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必需的社会技能,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人格心理,适应社会环境,这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狼孩则没有这个过程。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在发生发展的。具有作为心理源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的人脑,三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心理。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而人的心里实质是(1)心里是物质世界的一种反映;(2)心里是脑的机能;(3)心里是客观现实的反映;A、客观现实是心里的内容
3
和源泉;B、脱离了社会环境人便丧失了心里;(4)心里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这也证明了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赋的,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不是孤立的,二是高度社会化的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脱离了人类社会的集体,生活就形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点。而人脑又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她本身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它的原材料来自客观世界,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
选择题 绪论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3.心里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心里的器官是(大脑)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 5.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6.心里是脑的机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7.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客观现实)
8..神经元中对信息…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是(胞体)。 9.心理活动最重要的器官…(大脑)
10.当铃铛由中性刺激…意味着动物建立了(条件反射)。 11.下列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是(望梅止渴)
12.一个人聚精会神的看书,对周围的事视而不见…这种诱导是(负诱导) 13.一个小孩睡觉前出现吵闹…这种诱导是(正诱导)。
注意
1.注意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是(集中性和指向性)
2.“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面….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注意) 3.在学习遇到困难或干扰…这是(有意注意)
4.听表走动的滴答声…周期变化现象是(注意的起伏) 5.教师一边讲课,一边…注意特性是(注意分配) 6..汽车司机在驾驶时…注意特性是(注意分配) 7.认为人的感觉通道…注意理论是(过滤器模型)
感觉和知觉
1..闻到苹果香味…引起的心理活动是(感觉) 2.能够把外界刺激…的器官是(感受器) 3.看见一株玫瑰…心理活动是(知觉)
4.人把直接作用于…知觉特征是(知觉整体性)
5.在一定范围内,人不随….映像不变,这是(知觉恒常性) 6.用红笔..利用知觉的(选择性)。
记忆
1.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再认) 2.当人们在交谈“黄山”…这是(表象) 3.看开卷考试的记忆活动是(再认)
4.即是记忆的重要标志,又是回忆或再认的重要条件,它是(保持)。 5.具有明确识记目的…的识记是(有意识记)
想象和思维
1..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是以…的过程是(再造想象) 3.不随意想象的特殊表现是(梦)
4.医生根据病人体温…这属于(间接性)思维特性。 5.每次看到“月晕”…属于下列(概括性)思维特性..。 6.学生内做到一题多解的思维活动是(发散思维) 7.把通过抽象的概括…的思维过程是(具体化) 8.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事物或现象是(原型) 9.已有问题解决…新课题的影响是(迁移)
10.受经验与习惯…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这是(定式)。
情绪和情感
1.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心理活动是(情感)
4
2.杜甫诗…表明了情绪情感的特征具有(移情性) 3.在出乎意料的…情绪状态是(应激) 4.中国古语“忧者…情绪状态是(心境)
5.人的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称之为(理智感) 6.情绪和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而产生的…
意志
1. 下面(吹口哨)是意志行动
.2.(克服困难和自觉目的性)是意志过程不可缺少的因素。 3.毕业生择业时..是(多重趋避冲突)的表现 4.与受暗示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自觉性) 5.中国女排…意志品质是(坚韧性)
6.我行我素,固执己见是和意志的(自觉性)相反的表现。 7.在面对问题时…是(果断性)意志品质弱的表现 8…对过分活跃…特别培养他的(自制力)
10.某学生遇到难题时..表明该生具备(自制力)
气质、能力、性格 1、“活泼好动”是下列(能力)表现。
2、气质类型在社会上评价是(无好坏之分)。
3、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过程)。 4、人的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性格)。
5、性格属于下列(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现象。 6、“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所指的性格特征(性格)品质相反的表现。 7、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现象。
8、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力)。 9、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概括能力)。
10、一个三好学生,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将来报效祖国是他的(主导动机)动机,学习好可以受到老师表扬、同学赞扬,可以获得奖学金是他的(辅助动机)动机。 11、二因素论是有(斯皮尔曼)提出。
学习心理
1、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进入重点学校是其(主导)学习动机,而争取好的考试成绩,得到赞赏,争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树立或改变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等,(辅助)学习动机。 2、学习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联结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3、成就动机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麦克里兰)。
4、方程式知识的学习有助于不等式知识的学习,属于(正迁移)。 5、语文学习不能区分一字多义,一字多音,属于(负迁移)。
6、掌握平面几何知识较好的学生,与有关知识贫乏的学生相比,他们学习立体几何的成绩也会更好,属于(认知迁移)。
7、学会骑自行车,更容易学会骑摩托车,属于(顺向迁移)。
8、学生掌握英语语法之后,又可能反转过来对掌握汉语语法起干扰作用,属于(逆向迁移)。
9、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属于(下位学习)。 10、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问答题
1.简述心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三个方面: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种心理过程互相联系、相互制约,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情绪情感和意志对人的认识也有重要影响。
3. 简述无意注意及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
4.简述有意注意及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有意注意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条件:1.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2.稳定的间接兴趣。3.合理地组织活动。4.坚强的意志力 5.简述思维和感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思维同感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又有根本的区别。表现为以下几点: (1)感知觉只是对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心理学复习资料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