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史复习题答案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开元杂报
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2、敦煌进奏院状
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以及军政单位派驻首都的进奏官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3、宋代小报
宋代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是当时的一种习惯称呼,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起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发行人:进奏官使臣及政府机关内的中下级官员和“书肆之家” 内容:朝廷动态报道,皇帝诏谕等。 内容特点:1.时效性强
2.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未公开的朝廷机密事件,因触论朝庭言禁受到查禁。 3.读者范围广泛,有手写和印刷两种。 4、辕门抄
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的报纸
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 5、《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英国传教士 威廉 米怜 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建了 出版机构英华书院以及印刷所,并办起了一份中文月刊作为传教的工具。
这份月刊就是《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于1815年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本刊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6、《遐尔贯珍》
1853年8月1日在香港创刊,由传教士所办共出版33期于1856年5月停刊。 本刊以新闻为主的刊物,以时政新闻为重点。 7、《时务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分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
终于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 《时务报》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8、《苏报》案
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
1903年《苏报》聘请章士钊为笔,接连发表,章太炎等人,鼓吹民主革命,抨击帝制的文章,清朝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查封报馆,逮捕章太炎等8人。经过租界审判,章太炎、邹容2人被判监禁,其余释放,《苏报》永远停刊。章邹2人利用法庭宣传革命思想,清政府则在这场审判中丢尽了脸,想要杀害章邹的阴谋未得逞。 9、报章文体
是指出现在报刊上,不同于当时流行文坛的桐城派古文的,比较通俗浅白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表现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有影响,因此又称为“时务文体”,后因他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娴熟,又称“新民文体”。 10、癸丑报灾
是指1913年由于袁世凯当局对报业的打压,造成大量记者被害被捕、报业萧条的灾祸,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在新闻史上被称之为癸丑报灾。 11、四大副刊
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
《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
北京《晨报》的副刊,名为《晨报副镌》。 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 北京《京报》的《京报副刊》。 12、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可追溯于1918年10月14日,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也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创建于1918年10月14日,由时任校长蔡元培亲自发起并担任会长,由徐宝璜和邵飘萍任研究会导师。 13、《新生》事件
是指1935年上海《新生》周刊发表艾寒松化名“易水”所写《闲话皇帝》一文,由于其中一段文字涉及日本天皇有“不敬之辞”,而引起的中日外交纠纷、国内当局对《新生》相关人员的惩处事件。 14、新华通讯
我国的国家通讯社。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化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金创办。1937年1月25日改名为新华通讯社。1950年3月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
15、“暴检” 16、“洋旗报”
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因可以不受日伪检查,因而在1938年后出现大办“洋旗报”的热潮。中国共产党等各派政治力量以及民间爱国人士,利用沦陷区租界的特殊条件,利用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和日寇之间的矛盾,打着英商、美商的招牌在租界内复刊或创刊洋旗报,报道抗战实况,宣传爱国主张。至1938年冬,上海租界内的洋旗报达十六七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每日译报》、《文汇报》、《申报》、《新闻报》。 17、“拒检运动”
1945年8月,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抨击国民党实施的原稿审查制度, 号召争取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的斗争。 18、《观察》周刊
该刊是1946年9月在上海创刊,其前身是在重庆出版的《客观》杂志,由储安平创办并担任主编。该刊从西方自由主义理念出发,对国民党统治表示失望与不满,发表过不少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文章,同时,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认为是“以暴制暴”。
二、简答题 1、清代京报的内容、性质、作用。
答:清代《京报》是指北京民间报房所处的报纸,又称“报房京报”和“黄皮京报”。
内容局限于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但它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一方面它继承邸报的余绪,在官吏中发行,含有内参性质;一方面,它公开在民间销售,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 它作为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京报》对中国古代报纸向近代报纸过渡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它不能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言论,同邸报没有质的区别,因此不能列入近代报纸。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创办的内容宗旨、性质及特点是什么?
答:1833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主编,是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刊载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宗教内容已在次要地位,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继承关系。
在编辑业务上:文字通俗、文风简短、长文分期连载,栏目较为固定,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
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楚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 3、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出现的特征、原因和意义。
答:原因:1895——1898年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为鼓吹变法图强的主张,推动政治改良运动的开展,直接或间接地创办的报刊达70余种,形成了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特点:(1)报刊数量大;(2)办报地区广;(3)报刊品种多。
这次高潮的主流,则始终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维新为主旋律的政论性报刊。
意义:1.取代外报在中国的主导地位;2.进一步促进民生政治,教育国民;3.孕育一大批具有现代思想的报人;4.反对列强侵略;5.报人报业地位的提升。 4、于右任的办报活动(办了几份报纸)
答: (1) 1907年由于右任等人于上海创办《神州日报》。对清廷的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大量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2) 1909年创办《民呼日报》。革命色彩鲜明,出版92天后被封。
(3) 20余天后,创办《民吁日报》。该报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出版一个月后被封。
(4) 一年后,于右任创立《民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
5、《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答:内容: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
第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结果:论战一直持续到1907年冬 《新民丛报》停刊,为时一年半,以《民报》大获全胜而告终 意义: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政治上、思想上彻底划清了界限。革命思潮传播一日千里,取代了君主立宪,促进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 6、简述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新闻思想异同 答: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4) 认为报纸应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
(1)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认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2)报纸的天职是\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3)提出衡量报纸好坏的标准:①\宗旨定而高\,②\思想新而正\,③\材料富而当\,④\报事确而速\。(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主张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说,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革命派报人更注意吸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更具有革命性和战斗性。 7、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业务的发展。
答:在内容上,报纸已经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要素,新闻报道成为报道的主体。
在新闻摄影方面,新闻摄影图片开始广泛应用,照片的新闻性时间性强,有时直接以图代文。 在标题制作上,新闻标题出现了多种形式。出现了大字题和主题、眉题、副题等多行题。
在形式上,大多数报纸已由近代形态转变成为现代形态,结束了“报”“刊”不分的时代。报纸已完全脱离了书册式和杂志式的痕迹,成为对开或四开的单张报纸。 8、简述邵飘萍及其报刊活动与贡献。
答:邵飘萍(1886-1926),笔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金华人。辛亥革命后,他萌发了“新闻救国”的思想。邵飘萍毕生从事新闻工作,以善于采访著称,常能采到独家。当过《申报》通讯员、编辑、特派记者,1915年应邀任《时报》及《时事新报》主笔,组织了东京通讯社,1916年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并出版《京报》任社长,还从事过新闻学研究和教育工作,是民初新闻界一个不可多得的全才。邵飘萍1923年出版的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1926年遇害。
9、简述黄远生的新闻业务活动特点和新闻思想。
答:特点: 第一,题材重大,内容翔实,黄远生具有极强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报道的新闻通讯都是重 大的政治新闻或是人们不得知的内幕。细致详尽,幽隐毕达。 第二,分析深刻,见解独到。对新闻背景、事件内幕挖掘上入木三分。
第三,文笔生动,亦庄亦谐, 他的通讯涉及政坛人物,诙谐中透出犀利,通俗自然,不拘一格。 黄远生的通讯继承了中国古代历史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又基本具备了现代通讯的基本特点,即真实性、新闻性、生动性、评论性。
思想:第一,报纸应“主持公理,指斥时弊”。 他的文章针砭时弊,忧国忧民。
第二,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主张尽可能的客观报道,不轻易发议论,主张讲事实。 第三,在新闻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记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提出“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走,耳能听,手能写。黄远生强调,记者要加强种种素养:广博的知识与经验,正确的分析思考能力;广泛地接触社会,及其活动能力;深入调查研究,善于触类旁通,分析事物的能力;注重事实,恰如其分地叙述能力。
第四,在政治上,基本态度是拥袁反孙的,31岁时在旧金山被刺杀。 10、《新青年》的创办经过和贡献。
答: 、1915年-1918年是急进的民主主义刊物。 1918年-1921年是社会主义刊物。 1921年-1926年是党中央理论机关刊物
2、它的宣传内容是:1、提倡民主反对封建。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3、《新青年》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早期地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新闻史复习题答案整理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