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脉络亦十分鲜明,给人的启发性也较大。 请看:
①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与“时空”俱进 ②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与“时事”俱进 ③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与“时机”俱进 ④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与“时代”俱进
由此同学们不难想到按资分配可以理解为按资本分配、按资产分配、按资金分配、按资历分配、按资格分配,等等。再顺藤摸瓜,论证怎样的分配合理些,怎样的分配不合理。不但深化理解了资本主义的矛盾自身无法解决的有关问题;且能推陈出新指出也可能产生的新的社会分配不公。落笔以后,表面上就同一题目有可能在格局上有雷同感,但不久之后就会发现,他们往往出发点一样,但最终差异很大,相同点是各有所获。而且训练时间长了,同学们在日常素材上就可能有神来之笔。“醉翁之意不在酒”被演绎成了以下几种意思: “醉酒之翁不在意” “醉酒之意不在翁” “在意之翁不醉酒”
由此写出的文章真是异彩纷呈,令人大开眼界。 在培养学生进行理论创新的实践中,我们认为他们: 1.实事求是是必要的,但关键是解放思想
高中生们的年龄段及社会实践范围确实对其搞理论创新有一定限制,但他们思想深处的喜欢标新立异、不愿受禁锢的特点若善加利用,并将之理顺到理论创新的轨道上来,他们是乐于积极参与并能有所戍就的。因此应在实事求是基础上解放思想,培养素质,使人才成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大处着眼为目标,小处着手为起点,“眼要高手要低”。
理论创新这个题目很大,高中生自身对这一领域几乎从未涉足(有意识地),但这不等于说高中生们就与理论创新绝缘,只有采用适应其年龄特点的训练方式才能俯正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小处着手注重基础非常重要。故在每一步骤的施行上不可急功近利,草率行事,不能搞秋风扫落叶。 3.坚持不懈养成习惯
每一种好的学习方式,都力图提高个体能力和素质,而且越是成功的模式,越是在终级意义上作用突出,却可能难以在短期利益上显现。
对于高中生进行理论创新的尝试而言,成功不是指日可待的,因此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学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中,才能品尝到有所得的喜悦和充实。
其实,好多事情都是如此!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政史结合”策略
一、何谓“政史结合”
从狭义上说,所谓“政史结合”是指: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将政治和历史的相关教学内容整合起来,借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衔接形式,通过执行一系列的教学程序,最终实现预期教学目的过程。
政史结合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论从史出,以史载道——用历史学科中的事件和史实来创设问题情境,要求用政治学科中的观点加以说明。这是政治学科教师善于使用的策略;史论结合,政史一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政治和历史学科教师的基本策略和看家本领;以“政”之矛,攻“史”之盾——政治学科的一些观点、概念,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不仅能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也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人类历史。正确引导学生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概念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能使学生更准确、完整地把握历史的全貌和内在联系。这个策略当然是历史学科教师的偏爱。 二、“政史结合”的依据
1.课程改革依据
从学习领域上看,新课改后普通高中课程共划分为八大学习领域,其中政治和历史共同归属于“人文与社会”领域。从中可见政治和历史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天然的、十分密切的。人为地将政治和历史学科割裂开来,显然是不智之举。
2.实践依据 政史结合,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是史学的根本任务,也是人才培养的终身目标之一。“中国人不会因为不擅长数学而失败,但会因为不懂得历史而失败”,不是已经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讲出了“秦始皇杀了许多人统一了中国,把许多列国的皇帝都杀掉了”的笑话了吗?而且,政史结合还使教学效益倍加,真正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这种“一石二鸟”的教学策略是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
3.理论(辩证法)依据
唯物辩证法观点告诉我们: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吕氏春秋·察今》有这样的记述:“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政史结合”策略的采用,就是要学生通过“一脔”与“一镬”、“ 一鼎”之肉的联系,达到“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的目的! 三、“政史结合”策略的实践
首先将政治课程的四大模块与历史课程的相关模块内容对接。
《历史I》反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可与《政治生活》对接;《历史II》反映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有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可与《经济生活》对接;《历史III》则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有助学生探讨文化和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可与《文化生活》对接。
再秉承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原理,或以史开道,或以史为证,展开教学。
例一:导入——以史开道
在教学《政治生活》的“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一节内容时,笔者的导入语是——“二战结束后,世界舞台上崛起了两位巨人,他们,一个脚踏西半球,一个脚踏东半球;为争夺世界霸权,他们跨过太平洋,越过大西洋,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较量!平静时互送秋波,却又暗藏杀机;激烈处,但见剑拔弩张,刀光剑影!”
再以“国际风云变幻,且看龙争虎斗”的标题展现美苏争霸的三个回合即三个阶段,借助学生已经了解的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主要事件、基本态势、各自战略及与中国的关系,提出两个思考题:1、美苏争霸过程中,互有攻守是由什么
决定的?2、美苏对华态度的变化是由什么决定的?从而在对问题的探讨中生成知识:“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影响国家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师教学政治课题终期验收材料3——校本教研专题研究(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