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服务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每个社会都有其特有的主导产业。
农业的主要指标是重量,工业的主要指标是数量,服务业的主要指标是质量,而信息业的主要指标则是品种。
第三种 按信息传递手段划分
——信息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信息的传递。由于各种传递手段的出现和发展,使信息产业最终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新兴产业。
最早出现的信息传递手段是通信,19世纪,电报和电话的发明,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人类进入了电信时代。在这一时期,报纸、通讯、广播、广告、杂志等,迅速发展起来。信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明显增大。
战后,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是信息产业真正快速发展的时期。电子计算机和通讯卫星的发明和发展不仅使信息传递更为快捷简便,而且也为微电脑进入家庭创造了条件,从而使信息产业发生了一次革命。
6.第四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何?
从第零产业到第四产业,后面的产业既比前面的产业更先进,又都是建立在前面各产业基础之上。各产业追求的主要指标是不一样的。农业的主要指标是重量,工业的主要指标是数量,服务业的主要指标是质量,而信息业的主要指标则是品种(也就是创新)。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已成为物质、能源之外又一重要的经济、战略资源。而且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经济增长因素的结构中信息因素的作用日益重要,将来很可能取代传统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而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同时,信息技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力工具。所以信息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很大,对其他产业具有极大的拉动力。在信息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以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龙头,带动微电子、半导体、激光、超导等技术的发展,与此相关又带动一批其他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机器制造、仪器仪表、海关技术等等迅速成长。信息产业将引起传统产业的新生,提高其效率,开辟新市场。
晏阳认为,作为战略性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利润,还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乃至军事事务中的战略地位。各项信息技术体制标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主权的重要体现。 7.我国的第四产业
对第四产业的掌握和运用,国际上有它的普遍特点。但在中国,有中国的特殊性,这特点,表现在政治制度上,也表现在经济机制上,甚至表现的思想观念上。因而,对第四产业的运用也有自己的特点。
在目前正在执行的“十五计划”纲要中,第三、四、五、六章,分别专门论述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化,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信息业已经处在了与三大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
预计到2005年,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将占我国GDP5%的份额,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产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以上。
参考文献:
《第四产业论──有效增长中的普遍繁荣?》 《信息业就是第四产业》 2003-09-25 杨谷 〈〈光明日报 〉〉 〈〈我国为何要发展信息产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商务管理系 晏阳
德育VS《兵法》
——学校德育工作实践及体会
“给我一打婴儿,我就能培养出十二个不同的人来。”卢梭的名言如果运用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恰好说明了学校德育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当德育目标确定之后,我们需要雕琢的是如何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德育方法问题。依据长期的德育工作的实践和体会,我借用《孙子兵法》中“道”、“天”、“地”、“将”、“法”五字作为德育工作的指南和向导。
· 方向的选择是保证良好德育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孙子兵法》中的“道”,即方向、道路之意。借用到教育实践中,可引申为准则、方针。
学校德育工作的对象是青少年。在具体的德育取向上,德育工作之“道”归结为这样几个方面:
1、自我教育为基准:“一切的教育都应归结到人的自我教育上。”
对于广大的青少年而言,学校的德育工作只是外因,而被教育者的自我认知才是规范人的行为的风向标。
2、同伴教育为助力:所谓以人为镜,见贤思齐。同伴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极大地影响着个体的道德行为,这是一个能量巨大的“场”。
3、家庭教育为阶梯:德育工作中,我们发现所谓的“问题学生”的背后差不多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有时扭曲的家庭教育会使学校教育徒劳无功。
4、学校教育为核心:学校教育是对学生的终身负责,不能有“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想法和短期行为。学校教育搞好了,会使受教育者受益终生。所以近些年教育界流行着这样的口号:“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实在是掷地有声,振聋发聩,耐人寻味。
5、社会教育为延伸:一个人之所以要接受教育,不是“穿锦绣的衣服给人看。”(蔡元培语)因此,社会教育对一个人的社会表现承担着重要职责。我们不能期望在一个大染缸中,每个人都还能保持纯净和正直。只有劲儿往一处使,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保证德育效果,不致前功尽弃。综合起来,德育之“道”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自我教育 个体的人 同伴教育 家庭教育
··“天”,天时、机会之意。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德育,掌握有利时机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军事方面的攻取之术。为使教育水到渠成,宜应天时而施教,决不可戴高帽、唱高调或泛泛而论。
从中外大量的德育实践看,学校德育工作最应该与时俱进。 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美国朝野震惊,深感教育落后。次年,联邦政府匆忙颁布《国防教育法》,要求加强自然科学、数学、外语所谓“新三艺”的教学,强调“英才教育”,学校德育一片沉寂落寞。然而,强化国防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的举措,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产生了各种异化现象:许多青年目无社会规则,蔑视社会公德,抛弃社会责任;学校纪律松弛,吸毒、盗窃、暴力与日俱增,直至爆发席卷全球的青年反抗运动。这一方面是对无视学校德育的报复,另一方面又成了加强学校德育的契机。从1976年开始,美国掀起了一场“恢复基础”的全国性教育运动。这个运动既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看重,又要恢复爱国精神教育,严格纪律,甚至规定服装发型,允许体罚。从此,加强学校德育也成了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师教学政治课题终期验收材料3——校本教研专题研究(10)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