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取象比类法是自然辩证法和人与自然相联系的思维观念相结合的产物,它从方法学上阐释自然界朴素纯真的基本规律。中医运用此认知方法解释人体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和诊治规律,取象比类思维渗透到中医的各个环节,是认识中医的切入点。这种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思维进行发散扩大,将不同事物从外在和本质多方面联系起来,是逻辑学上的一大成就。取象比类法应用于中医学使之变得易于理解、形象生动,不仅将哲学的辩证思维与中医理论结合起来,更将自然、社会与人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认知方法,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3篇:中医学精理论源流初探
曹姗1,赵紫薇1,周萱1,徐芳2,李德杏2,王泓午2(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300193)
摘要:中医学诸多理论的形成都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精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故从哲学及中医学典籍的相关论述着手整理归纳精的含义,旨在探究精理论与两者的联系及其发展。通过理论梳理得出,中医学精理论既是对哲学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与其存在质的转折,突出表现在对人体“精”、“气”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中医;哲学;精;本原物质;人体之精
在哲学与医学范畴下精均被赋予重要的作用,意指构成万物的本原,尤其是在维持人体健康方面,被养生学家誉为“人身三宝”之一。然中医精理论是如何从哲学过渡发展的,至今尚无明确表述。为进一步探讨精理论对人体健康的作用,需要溯本求源。
1中国古代哲学对精的论述
1.1精是本原物质
中国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认为,道乃万物本原,而道无形可触,精为道中之有形实质。如《老子·第二十一章》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1]”历代学者将此处之精解释为构成宇宙的物质,其有形、真实存在,与道之无形相对。如《老子白话今译》中解释为:“精,指极细微的物质性实体,是中国古代学说中特有的概念,指的是肉眼看不到的极其微小的原质。[2]”
延续老子对精的认识,后学者也认为精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物质,如《庄子·外篇·知北游》所述:“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3]”《管子·内业》所述:“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4]”《论衡·龙虚》所述:“天有苍龙、白虎、朱鸟、玄武之象也,地亦有龙虎鸟龟之物。四星之精,降生四兽。[5]”特别是《吕氏春秋·下贤》提到:“与万物变化无所终穷,精充天地而不竭。[6]”明确指出精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物质。
1.2精与气实为同质
随着古代哲学的不断发展与成熟,逐渐提出“气为一元”的物质理论,即认为无形之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但此时的“气”与“精”并无实质差异,甚至在此时的哲学范畴中精即为气,只是程度略有差异。如《管子》中提出的“精气学说”,《管子·内业》中提到“精也者,气之精者也。[4]”
1.3人体之精
古代哲学亦提到人体之精,如对生殖之精、精神心理活动的论述等。
1.3.1生殖之精在《老子·第五十五章》中提到:“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1]”《老子校诂》作出的解释为“精,精气。此言赤子未知男女之合而阳物挺举,乃由精气极充满所致也。[7]”可见,此处之“精”为生殖之精。此外,《管子·水地》中所言“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4]”也体现了生殖之精的思想。
1.3.2精神心理活动在古代哲学中也将精代指人的精神心理活动。如《庄子·外篇·达生》在讲述如何养神时提到:“弃世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3]”这里指出养神要摒除各种外欲,心神宁寂事事释然,此处之“精”疑与神同指,即“精”为“精神”。
2中医学对精的认识
在古代哲学影响下,中医学结合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精理论,尤为突出人体之精,不仅提出了精的概念,还明确了生理功能等内容。
2.1精为本原物质
秉承哲学思想,中医学之精依旧含有构成宇宙万物本原的意思。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曰:“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借自然现象论述人体生理特征时提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8]”
2.2形体之精
与哲学相比,中医学更侧重具体的人体之精,认为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8]”在《灵枢·经脉》中有更加详细的论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9]”
2.3生殖之精
中医学认为,精是人类生殖、延续生命的原始物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七八……天癸竭,精少”[8]等。
2.4水谷精微
中医学还认为,饮食物在脾胃腐熟运化下形成并运输到周身以提供营养的水谷精微亦是精。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输精于毛皮。毛脉合精。”“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8]”
2.5脏腑之精
在中医学中,精还可以指脏腑功能活动所产生的精微物质,并且这种精微物质在满足自身需要后将其盈余部分输送到肾以藏之。如《灵枢·根结》中的“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9],《灵枢·本神》中的“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9]”精入脏藏之称为五脏之精,这里虽未提及六腑之精,但脏腑相关,精入腑则为腑之精。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述:“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中医学的应用以及认知方法论文(共3篇)(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