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医学的应用以及认知方法论文(共3篇)(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1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取象比类法


  象是事物所展现出的现象,取象比类就是把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比较,以此来认识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将自然辩证法与人体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认知方法,将自然现象与人体生理病理相联系,从而对人体进行了解。如夏令之时天气闷热,趋寒就冷则热减,对于人体的热性疾病,《黄帝内经》“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亦即取象比类的结果。


  所谓比类就是比较和分类。比较是区别事物之间相同或不同、优势或劣势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把握“共性”和“个性”是比较的前提,而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比较则是“比类”的核心。在对2种事物与现象进行比较时,必然要先掌握一种事物与现象的本质,然后与另一种事物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未知事物和现象本质的结论[3]。如《黄帝内经》“寒者热之”与“寒因寒用”2种治疗方法,只有首先了解人的正常生理现象这一本质,即人体自身是寒热适中,没有偏寒偏热的差异,而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或是畏寒怕冷,喜衣被热饮,寒则不适加剧;或是体外虽有寒象而恶热喜冷,拒衣就寒,得热则适;根据正常人体生理特性这一本质,不难得出“寒因寒用”患者之“寒”的虚实真假。分类是一种归纳整理性的逻辑思维方法。分类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通过比较才能找出事物之间的不同个性从而进行归纳整理。如中医学的阴阳观念,既有阴阳的大分类,又有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逐级分类,如白天属阳,夜晚属阴;而白天之中上午阳气升腾属阳中之阳,下午阳气沉降属阳中之阴;夜晚半夜阴气聚集属阴中之阴,下半夜黎明将至阴气消散属阴中之阳[4]。


  2取象比类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1在人体生理方面的应用


  中医理论指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为基础,气为动力,神为主宰;而精、气、神三者的关系,中医将“灯油”与“灯光”进行比类取象,“灯油”如人之精气,“灯光”是人之神的基础,油满则灯亮,油尽则灯枯[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取象比类思维的经典代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将肝心脾肺肾五脏与自然界的事物相比类,解释五脏的五行五味等属性。将四时自然界生物的活动规律来形象化解释人体脉象的四时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蜇虫周密,君子居室。”取象比类思维作为一种解释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学,将人与自然密切联系,从而构成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天人一体观”。


  2.2在病因病机方面的应用


  中医学病因学说认为,人体之所以发病与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风火痰瘀、戾气疫毒等密切相关,邪气侵犯人体,导致阴阳平衡失调、正气亏虚而致发病[6]。《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气为肿。”“风为百病之长”“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等诸多病因理论,都是取象比类思维的体现。如“风为百病之长”,大抵自然界之风四季皆有,春之微风,夏之暖风,秋之凉风,冬之冽风,合四时之气,或寒或热,或燥或湿,或夹有不洁之气,或伴有花粉飞絮,都可以引起身体的不适,故有“百病之长”之说。关于疾病的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无不体现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关于疾病的传变规律,中医更是将这一复杂的规律用取象比类的思维形象化、直观化。疾病的发生发展亦有四时轻重之不同,《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相对于一日而言,亦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之分。近来国外学者发表于NatureMedicine杂志的文章初步证实,呼吸系统疾病的轻重与1d时间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十分接近两千多年前中医提出的“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疾病轻重日节律,人体内存在与自然界相适应的“时钟系统”[7]。


  2.3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中医学对疾病的诊断,是取象比类和思外揣内2种思维方法的结合。根据病人的主诉采取望闻问切相结合的诊断方法,望形体审苗窍,闻声音嗅气味,问病史详病情,切脉之长短虚实、弦紧滑数,无一不体现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灵枢·五色》:“以五色命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由此进一步比类“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以自然界中的五色来比喻五脏的病色。此外,取象比类思维将脉象理论与自然现象相对应,如《脉经》:“脉来沉滑坚如石,肾脉也;脉来如弓弦者,肝脉也”等。古之先贤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的论述,取象比类思维的熟练运用在疾病诊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4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方法,亦是取象比类思维模式的用武之地。中医学在确立治则治法及阐明药物作用时常用取象比类思维。如阴虚型便秘采用“增水行舟”法;火热上炎性疾病采用“釜底抽薪”法;热秘采用“导龙入海“法等。在确立针灸的治则上,取象比类思维更是体现无余,如用日之晦明及月之盈缺的现象类比治法,确立“得时而调”的针刺法则。《素问·八正神明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在药物命名和作用阐述上,如泻青丸针对“肝脏色青”,泻黄散针对“脾胃色黄”,泻白散针对“肺金色白”等,都是运用取象比类法指导疾病治疗的代表性指导原则。


  2.5在方药运用方面


  方药运用是中医取象比类法的集中体现。中医方剂配伍讲求君臣佐使、君君臣臣的配伍理念,是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比类得来的结果。方剂的命名也深受取象比类思维影响,如真武汤、白虎汤、玉屏风散。大抵真武乃北方水神,肾属水,比类而补之;白虎乃西方之金神,虎啸山林,不寒而栗,恰合本方泻阳明实热之功,故有此名。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也有取象比类的影子,如味酸入肝能收能敛,味甘入脾能和能缓;花类药多具有升浮的特性,而种子类药则多具有沉降的功能,藤类药多能舒筋活络,矿物类药多能重镇收敛。因花类药质轻能浮,种子质重易降,藤如人之筋脉,矿物类质重沉降。取象比类思维也广泛应用于药物命名,如擅治妇科疾病之益母草,能够驱风解表的防风,形如白发长者的白头翁等,诸多的取象比类思维不胜枚举。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中医学的应用以及认知方法论文(共3篇)(4)在线全文阅读。

中医学的应用以及认知方法论文(共3篇)(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yiyao/122526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