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医学的应用以及认知方法论文(共3篇)(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1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文化的延续性较强,活泼而多维,对于中医文化或文化的中医进行研究重在传承与挖掘;而科学的时效性较强,严肃而单维,对于中医科学或科学的中医进行研究贵在创新与超越。文化的中医可以努力固守,以保个性的纯洁与永恒,或者说中医学的文化学研究可以在自身框架内自成体系;但科学的中医学需要不断发展,以超越个性文化而走向科学大同,或者说中医学的科学研究难以自成独立的范式。即便将传统中医学、传统针灸学纳入广义的文化范畴,但涉及中医学、针灸学的疗效评价、提高其治病规律、机制等问题的研究依然属于科学的阵地。对于中医学无论进行怎样的文化解读,都不应当排斥对中医学所进行的各种科学探索。现代中医学研究、现代针灸学研究需要摆脱文化绑架,同时也应当避免绑架文化,将某些传统的概念范畴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就是绑架中医文化的错误。同样的道理,对于中医学进行文化学研究就应当避免各种科学名义的干扰,同时也要避免用文化学的方法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此外,两种情况值得商榷:一是想把中医学归于科学之列,却不情愿运用现代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二是认为科学是多元的,中医学属于现代科学范畴之外的另类科学,不能用当下的科学标准进行审视。


  3中医学的科学文化


  中医学的科学研究追求的是科学文化、科学精神。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有时还指产生知识的活动和过程”[1]404。这里所讲的科学特指自然科学,亦即狭义的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类型、存在状态、物质属性及运动形式和运动规律的所有学科的总称。自然科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自然界的各类自然现象发生的本质,发现自然界各类现象背后的规律。


  自然科学对事物的解释遵循着自然程序的发生发展,坚决反对和拒绝超自然的、由上帝或神支配的方式。观察和逻辑推理是自然科学前进所需要的两个轮子,求解问题的途径完全依赖于假设、证明、推理和实验,探索者的探索途径和方式超越自身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语言种类的束缚。在自然科学里,只有真理和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所谓的学术权威、学术判官乃至学术共同体最终都要服从这一标准。


  科学不但包括对真理的探寻结果,也包括探索过程本身。以中医针灸学为例,其所具有的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与探索治病规律、治病原理的自然特质决定了其科学属性,包括针术、灸术、点穴按摩之术,以及中草药治病原理的研究,将其归于科学范畴也是没有什么疑问的,这些内容都属于自然科学属性的现代针灸学、现代中医学所关注的核心。


  比如,对传统针灸学的“得气”(针刺穴位产生的酸、麻、胀、痛等感觉)及其传导机制的研究就是科学实证的一个例子。大量研究发现,针刺穴位时“得气”的产生主要与深部感受器有关,肌梭、腱器官、环层小体、关节感受器及游离神经末梢等感受器在不同部位体穴处的分布有所不同,因此针刺不同部位的穴位常常会有不同的“得气”感,一般说来,肌肉丰厚处的腧穴,其针感感受器以肌梭为主,“得气”感以胀为主;在肌肉与肌腱接头处的腧穴,其针感感受器以腱器官为主,“得气”感以酸为主;在头皮处的腧穴,其针感感受器是以游离神经末梢为主,“得气”感以痛为主。腧穴处的感受器受到针刺刺激所产生的“得气”信号传入中枢神经之后才能产生调节作用,大量研究证实,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入的主要通路是支配腧穴的躯体感觉神经,其中中等粗的Ⅱ类、Ⅲ类纤维在针刺信号的传入中起决定作用,特别是刺激强度引起Ⅲ类纤维的兴奋时,可产生良好的针刺镇痛效应[3]。


  再如,对中药活血化瘀作用的研究也是科学实证的一个例子。丹参是活血化瘀的代表性中药,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大量的研究证实,丹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可靠的药理学作用:能够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但不增加心肌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流量。对脑血管痉挛引起的脑损伤有防治作用,在恢复脑血流、抗脂质过氧化物方面优于钙拮抗剂尼莫地平。具有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作用,能够更快清除坏死心肌;促进纤维母细胞分化、胶原纤维形成;肉芽形成比较成熟,但对过度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有抑制作用。能够抗血栓形成,提高纤溶酶活性;延长出、凝血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血粘度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等等[6-7]。另外,青蒿素的抗疟作用也是科学实证研究的一个例子。中医针灸学内这样的科学实证的例子还有很多。


  还是那句话:硬币的正反两面永远无法分离,但无法实现同一个角度的双面认识。中医学的文化属性与科学属性即如此,无法利用文化学角度的认识方法和认识结果取代科学角度的探索方法和探索结果,反之亦然。弘扬优秀中医药文化,涉及文化优劣的甄别、比较、价值判断,中医学的科学研究应当与其积极的价值体系相统一。


  第2篇:中医学的认知方法——取象比类法


  王娇娇,周荣易,高卫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


  摘要: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取象比类法是中医学主要的认知方法之一,贯穿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维之中,在中医思维中起到“黏合剂”的作用,是物质与意识的结合部,同时也是中医学讲求“悟性”的关键。它在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学的认识、病因病机方面的认识、疾病的诊断、疾病的治疗、中医学方药运用等方面发挥着指导性作用。从方法学上剖析中医,有助于从逻辑上梳理和把握中医,从而使中医更易被理解和接受,进而对中医学的学习和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医学;取象比类;病因病机;方法学;应用


  中医学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保障,它的存在依托于中国古代哲学,饱含辩证思维[1]。方法学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和途径,方法学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医学的发展是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一整套认识和研究人体疾病的方法。这些被总结出来的方法,又促进和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中医学“思外揣内”的方法学符合“黑箱理论”[2],而中医学的另一种思维方法取象比类法,从中医学诞生至今一直影响并有效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它是把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比较,以此来认识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国先民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思维的体现,是中医学重要的认知方法,只有充分认识中医学的认知方法,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它并进而发展它。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中医学的应用以及认知方法论文(共3篇)(3)在线全文阅读。

中医学的应用以及认知方法论文(共3篇)(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yiyao/122526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