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自身原因:许多学生由于运动能力的限制,比如一些学生体重较大,一些学生由于身高原因或健康原因,造成其无法参与或参与由于本身能力的限制,使其无法实现目标,从而产生了挫折感,或者因为曾经失败过,存在自卑感,或者是对自己期望过高,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过高都有可能产生挫折感。
2.抗挫折教育的措施:
2.1承认个体差异,适时疏导
2.1.1尊重差异是体育课改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也是弘扬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体育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和相互评价比较直接而明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主要通过动作的形式来展现,动作质量的好坏直接被课堂上师生直观评价,因此学生很容易被激励或被伤害,教师在课堂上评价要以关注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前提。每个学生所处环境不同,家庭教育不同,以及个体的性格特征的不同,所以遇到的挫折的态度、处理方式也必然不同。这时教师需注意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如: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在一次教学比赛中,产生了一个失败队,失败队的学生,情绪很低落,突然失败队的一个学生大声说:这次输了下次再来!顿时所有同学都受到鼓舞,纷纷进入练习中,课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些外倾型的学生,他们活泼、乐观、开朗、善言谈、好交际、主动热情容易与陌生人熟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强,同时也易骄傲自满。根据这些特点,对他们可采用直言不讳地进行鼓励教育,可让其学生按原方案重新比赛,也可提出较高要求,设立更高的目标,创设困难和挫折情景,从而矫正他们的骄傲自满,促其上进。反之,内倾型的学生,学生对失败的恐惧,怕受到同学和老师的责怪(而往往学生和教师多会对失败的队或学生表示责怪或比较委婉的责怪)主要表现为:脸色变化,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往,对教师的忠告和讲解漫不经心,心不在焉,不善同陌生人交往、适应环境能力差。这类学生应采取婉转法,宜旁敲侧击,启发诱导,逐渐渗透,感化他们鼓励他们。如:在接力游戏中,一个队本来很有希望得第一的,但某个学生跑时,摔了一跤而导致本队在游戏中没有取得好名次,同学都责怪那个摔跤的学生,那么这个学生就会闷闷不乐,悔恨自己。往往悔恨情绪又能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其在继续的活动中,表现出色。我们应当对这种学生进行保护,不能雪上加霜。抑郁型的学生,一般表现为悲观、悲伤、失助,低自尊和绝望,轻微疲劳,易怒、优柔寡断,回避交往和厌世,针对这些学生,应采取导引法,引其上路,导其上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要他们多参加与人进行合作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集体舞蹈等集体项目,多参加可增强其意志培养其自信心的体育项目,如:拨河、登山、跨栏,长跑等运动项目。
2.2结合内容,创设挫折情景
2.2.1体育课的实践性决定了要学生亲力亲为,克服自身弱点达到目标要求。所以在进行体育实践课时,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材设置相应的障碍,设置一些“反向”的情景,要求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课堂任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克服挫折完善自我。可以从气候天气、场地器材、技术要求和运动负荷、练习内容手段、机体状况、测验、竞赛等方面设置反向情景。也可针对性的设置情景,对于经常有成功体验的学生可设置难度较大的情景,让他们不断的体验失败和挫折;对于经常有挫折体验的学生,要设置相对比较容易的情景,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滋味,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忍受能力。比如练习跨栏中,分高栏和矮栏,这一课都用高栏,下一课都用矮栏,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失败体验到成功,提高了学生的忍受挫折的能力。还有在跳高教学中,由于学生高矮不同,身体素质不同,根据这些,可设置不同高度由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一步一步地向最大高度冲击;再如篮球跳投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自由选择投篮的距离,当在某一远度的命中率达到自已的目标时,再增大下一个投篮点的距离,这样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也慢慢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等等。
2.2.1开设冲关比赛活动,使学生有兴趣参加,而且课堂气氛又好,在中学教学中例如设置障碍接力跑和投准积分赛。制定好游戏规则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比赛,也可以几个人的的挑战赛,学生体会到个人之间差异。在挫折教育中激发上进心。
2.3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
2.3.1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的良好品质。”体育课堂教学中互动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它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行为和学生与学生的行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树立体育教师的威信,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作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生生关系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团队精神,社交能力提供条件和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砝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多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交流,在活动中提倡互帮互学,特别是在有一定难度动作的教学中,鼓励互相帮助与保护,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气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有趣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体验到愉快和欢乐。提高兴趣,使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例如:班级中有些文化成绩很突出的学生,但是他们的身体素质差,体育基础不好。这类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恐惧心理。我们必须加强与他们沟通,尽量用和善的目光去鼓励他们练习。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在学习体育与其他文化课一样要自信、灵活。并且通过班级中体育好的学生互相帮助,帮他们进一步树立成功的信心。这样,通过师生、生生双方的共同努力逐步把这部分学生的体育成绩提高,并且让这部分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样就要求教师了解每个学生,对其主体性,差异性和发展性进行深刻的认识,了解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实际需要,要关心学生包括关心学生的心理世界,生活世界和身体状况。课堂上建立民主教学关系,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了解学生的需要,避免过高的期望水准,做学生的朋友。
2.4利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
2.4.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往往把某些具体人的形象作为自己的模仿形象。在教学中可通过体育明星,体育优生,优秀运动员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可知可感事迹的宣传,让学生在他们的精神鼓舞下,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经常向学生讲明人的一生要遭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这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例如:在每一课上课之前讲一个名人由失败到成功的事迹,让学生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也可以从学生当中或平时的案例中找一些失败向成功转化的事例,给学生建立这样一种心理:别人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这一次做不到,下一次一定要做到!这样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自我发展运动”。
3.创设挫折教育的意义:
3.1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和健全人格的黄金时期,必须抓好这一时期,而且要遵循青少年生理、心理及品德形成规律,采用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应知天地宽,何处风云动?应知山水远,到处有不平”。挫折本来就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既多看主流,多看光明,又要看到黑暗,看到挫折,长大才能迎难而上,勇敢出击。
3.2这里用事实说话,大足县双塔中学发生一幕惨剧:该校某学生,连续两个通宵上网未回家。父亲来到学校与班主任老师一起对其教育,李父让其下跪认错。不想该学生竟当众跑出老师办公室,从3楼跳下自杀,抢救无效死亡。这几年,在校学生的自杀事件屡见不凡,造成这种结果就是没有良好的对待挫折的心理,才导致这一些悲剧。所以,挫折教育是在体育教学中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在教学中会不断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我们在遇到这方面的问题时要从学生的心理入手,从根本入手,治标治本,从问题的本质入手,这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更科学,效果更明显。从学生的心理方面着手,不断训练学生对挫折的忍耐和承受能力,使学生在失败时也能保持进取的精神,这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导组《体育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P]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袁正荣 《当前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心育》[J] 常州市教科所
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P] 湖北教育出版社 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体育教改中创设挫折教育的意义(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