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性思维让教师行走姿态有方向
名师与优秀教师的区别在哪里?那就是名师一般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或教学主张。它是一个教师走上专业发展之路的标志。用余文森教授的话说:“教学主张是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生长点。”因为,教学主张是教师经过长期“理性思考与自我孵化”而形成的“系统的、深刻的、清晰的思考和见解”。因此,解读名师的教学主张也就让我们看到了名师形成教学主张的过程,从而寻得自我发展的一般路径。
教学主张源于教学中的那点想法。“老师们不管什么课文都采用一样的教法。”职业的敏感,让孟纪军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这一问题。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常常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引以为傲的经验,即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也是一个优秀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间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而形成的教学观点。凭借这样的教学经验常常让不少教师脱颖而出,但同时也因为囿于这样的经验让其专业发展止步于此。“一开始,哪有什么方向,更没有什么主张。”他总是这样说,“如果说有什么,有的也是受到高老师的影响。”高林生老师的一句“识文先辨体,解文先理序”,一语惊醒梦中人。孟纪军的一篇《比较·聚焦·发现——以〈广玉兰〉教学为例谈“关注文体”教学》可谓是他教学主张形成的开山之作。也正是从教学中的这一点想法开始,“关注文体”便成为其专业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教学主张是理论与实践的“合金体”。仔细梳理其教学主张的形成过程,我们很清晰地看到这一教学主张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论证。大量的教学案例见证了其教学思想不断调整与完善的过程。正如孟纪军所言:“当我们不分文体、千篇一律地教学时,我们要增强文体意识;当我们有了意识,开始关注文体时,又不能唯文体,但可以从文体出发,让文本如何表达看得见。”这种“看得见”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理性精神,即顺着“文体”这根藤逐一理清了教学文本的经脉,将不同文体的文本特点捋顺。“关注文体”是为了更好地“聚焦表达”,从而将落脚点锁定在儿童语文学习的言语表达上,这正是当下培养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之点。
教学主张永远处在延展与丰富中。李吉林老师从当初提出“情境教学”到如今的“情境课程建设”,历经30多年。如今这位长大的儿童仍在孜孜不倦地研读脑科学,以探求儿童情境学习的奥秘。这是对每一个自觉走专业之路者做出的榜样与点醒。孟纪军引用《黄帝内经》中“智者察同,愚者求异”作为自省,我觉得是非常贴切的。教学的变革远不止于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语文学科教学内核的规律性。他的团队从“关注文体样式”到“学习语言”再到“聚焦表达”,不断地在“这一篇和那一篇,这一类和那一类”之中寻求异同,从而如何更好地将“人文与工具”“审美与情趣”“言和意”等有机融为一体,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也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相信这条路将越走越宽,越走越精彩。
二、理性思维让学科内容取舍有价值
课改以来,小语界一度陷入“工具论”与“人文论”,“基于理解”与“基于表达”之辩的泥沼之中,让本来就模糊一片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茫然。但随着学界讨论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的视界也随之变得明朗起来。“关注文体,聚焦表达”教学主张的提出也正是在这样的纷争中不断坚定自身研究走向,让课堂变得清晰简约起来,笔者认为,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目中有“标”。所谓“标”就是课堂教学目标。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我们提倡教学目标“少、小、准、实”,即一篇课文通过不同课时的教学整体指向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四个方面。“少”是指课时目标每课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小”指切口小,一节课完全可以达标,也就是常说的一课一得;“准”是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理性思维:核心素养的行动能力———“关注文体,聚焦表达”教学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