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厘清故事之间的关联;
品味细节描写的作用;
判断环境描写的好处。
这篇文章堪称写人文章的典范,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但是,因为我们有明确的阅读教学主张——关注文体,聚焦表达。所以,我们选定上述四个教学内容,解决了本课教什么的问题。其中,第三条是本文的核心教学价值。因为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体会作者、编者谋篇布局、精巧构思上,要落地生根,聚焦课文核心段落——课文第6、第9自然段,品味作者抓住刘老师动作特点进行细节描写的好处和作用。教学伊始,我就出示这四大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首先,进入教学第一板块,从文体入手,明确课文写的是谁。课文显然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属于叙事性文本。30多年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引导学生学习浏览,直奔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思念之情溢于言表。朗读教学时,可以抓住“深深地”引导学生体会这个词读的声音越低,表达的思念越深。两个“您”字,告诉我们第二人称的好处——拉近距离,增加亲切感,更有利于抒发思念之情。但是,原文没有这段内容,编者为什么要加上呢?显然是为了直抒胸臆,表达对刘老师的炽热思念。
接着,话锋一转,作者为什么对刘老师感情这么深?刘老师有何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力,值得作者如此思念呢?其实,课文直接告诉我们了。可以带领学生再次浏览全文,找出本文的写作意图或主题思想,分别在课文的第8、第9、第10自然段的后半部分,其中两处明显,一处隐秘。
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由此,全文的写作意图跃然纸上——赞扬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但是,第一句学生不容易发现,少年才代表着勃勃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这样的理解和教学,是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为什么写”。因为,古人常说“情动而辞发”。然而,作者立意最隐蔽的还不止于此,刘老师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是怎样放飞“我”心中理想的风筝才是表达的高明之处。而这个教学目标是弹性的,学生能理解多少是多少,不作强求。
最后,形成判断,指出:如果不写最后一个自然段,思念之情能体会到吗?答案是肯定的。相机指出这是编者加的,那最后一个自然段还要不要呢?绝大部分学生赞成要,因为,他们相信书本。我则抛出我的观点,可以不要,因为有画蛇添足和狗尾续貂之嫌。当然,我的观点不强加给学生,只是让他们形成判断。因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形成价值判断。这样,高年级的课才能上得理性而思辨。
二、厘清故事之间的关联
教学第二板块,由写人自然想到记事。课文到底写了几件事情呢?三件事之间有什么关联呢?或者说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三个事例呢?其典型性体现在哪里?课文看起来是“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三件事,其实是抓住刘老师工作(上课)、生活(放风筝)两个方面来写的。课文中的这段话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关注写人聚焦动作———《理想的风筝》教什么,怎么教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