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未来课堂教学设计特性:具身认知视角(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0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传统的基于离身认知的教学设计假设学习和学习结果是可以预测、预见的,因此可以进行分析,选择方法,实施和修改,所有这一切都独立于实际的教学,直到预定的目标实现。(Winn,2004)就课堂实践来看,传统认知理论倾向于把教学视作一个线性过程,更多着眼于使不确定性最小化,以控制内部表象。所谓好的教学因而也经常被理解为结构严谨的课程安排和教学程序。但是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教学不是“符号主义或联结主义的操作过程”,因此也不是表征主义的过程,而是一个随着时间变化而呈现动态发展的连续性过程。(邱关军,2013)显然,在具身认知的视角下,教学不再是一个确定性的线性过程,更不是一个为明确的论点寻找有分量证据的过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探究学科知识以及生活问题、合作建构思想与意义的过程,彼此相互倾听与对话,共同创建想法,从而实现自我体验与经验分享的过程。(张良,2013)


  具身认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引入了“动力系统”的概念,借以表明认知不是一个孤立发生并局限于大脑中的事件。认知的发生具有涌现性的动力学机制,认知的过程是通过大脑、身体以及环境相互连接在一起,耦合或交互的自组织涌现与生成。(张良,2013)据此,作为一种认知活动的教学本质上也是一个进化或者动力系统。理解教学,必须依据它在与环境实时相互作用的压力下如何活动,教学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观念循环。作为一种动力系统的教学具有动力系统的一般特征,其未来状态依赖于当前状态,而决定当前状态的因素在互动中都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在未来课堂环境下,教学活动相关主体思想和活动空间的多维性和复杂性是传统静态模式化课堂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就不存在纯粹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一个弹性开放和动态生成的过程。当然,在具身认知的视角下,未来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一方面要承认当前教学动态化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借鉴具身认知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教学动力学的身体机制。


  6.学习活动的体验性


  对于未来课堂教学设计,无论是情境性的学习内容,还是生成性的学习目标抑或是动态性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具体的学习活动为依托和载体的。在传统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学习活动往往以一种纯精神的“智力游戏”的面目出现。而在具身认知理论者的眼中,我们的心智、理解能力都是具身的。它们有赖于我们身体具体的生理神经结构和活动图式(Schema);认知过程、认知发展和高水平的认知同样深深地根植于人的身体结构以及最初的身体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李恒威和肖家燕,2006)这实际上表明了认知的起源及其过程和高级形式都与我们具有特殊知觉和运动(Motor)能力的身体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或者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表述,那就是认知依赖于经验的种类,认知离不开身体的体验性。


  因此,课堂学习活动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如何增强其体验性就成为我们在设计学习活动时首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在基于新媒体、新技术进行体验学习时,一方面要使物理环境遵循未来课堂、体验学习、场馆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重视多角度、多方式地对事物进行呈现,尽可能地促进学习者直接经验的获取和反思;另一方面在体验学习活动设计时要将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四个学习阶段贯穿其中,充分利用物理环境所提供的空间和技术支持,把获取经验(感知经验和领悟经验)与转换经验结合起来,实现体验学习过程的螺旋上升。(张际平等,2012)作为教育者,应重视情感、直觉、本能以及专注力等因素在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将学习活动置于一个连接了现实与虚拟环境的开放性环境之中,并给予学生足够的身体自由,以丰富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方式。通过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将自己融入到环境之中,投入全部身心与世界进行多种形式的交往互动,在身体力行、感同身受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和发展个性意识。


  四、结束语


  在论及教学研究与改革时,人们往往过多聚焦于诸如教学方法之类的技术性问题,论述的核心通常是特定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技能水平,更有效的课堂结构或者是教学模式这类问题,特别是对于具有处方性学科特性的教学设计,这种技术至上表现尤甚。但是面对未来课堂这样一种高技术、高互动的泛在学习环境,如果我们不能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窠臼,仍然在根深蒂固的离身认知框架中徘徊,那么任何先进技术最终的命运不外乎两种,或者被束之高阁,或者成为“灌输式”教学更强有力的帮凶。因此,讨论未来课堂的教学设计,需要理解认知是怎样蕴含于复杂世界当中的,追问学习及其所蕴含的意义。而具身认知理论由于紧紧抓住了认知具身性这一根本特征,将身体拉回了认知研究的视域,其行为实验提高了传统认知研究的生态效度,扩展了认知研究的领域,呈现出了一种对已有理论的强大包容和整合特性,其对认知本质、学习过程的探讨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巨大挑战,为我们理解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切入视角。


  基于具身认知的核心思想,未来课堂不应被视为进行再生产和模仿的地方,学习与教学的目的应该更多地是为拓展可能空间创造条件,以便使未曾预料到的事物涌现出来。(BrentDavis等,2011)因此,未来课堂的教学设计应致力于更好地体现以学习者中心,实现基于一致的理论基石之上的贯一设计,进而创建一个人与技术环境无缝连接、共同进化的学习世界。


  简言之,具身认知理论为未来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更为逼近“未来学习”本质所在的认识论框架。但是,必须予以强调的是,具身认知理论本身不是教学理论,更不是教学策略或者教学技能,如果按照传统教学理论的处方特性去寄望于具身认知理论为我们提供明确的可操作性的程序抑或是策略方法,其结果无疑会令人失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未来课堂教学设计特性:具身认知视角(4)在线全文阅读。

未来课堂教学设计特性:具身认知视角(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jiaoyu/122116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