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特别是“05方案”实施以来,顺应改革趋势、吸收改革成果、突出改革特色,尤其是基于学生主体性、改变教师“一言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步树立并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但在理解和贯彻“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上出现了些许偏误,违背了改革初衷。
一方面,认同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围绕“教”是为了“学”、基于“学”而设计“教”,力争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统一的“双主体”,郭凤志曾概括到,建立起新型的民主平等、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和现代课堂教学,使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多边互动活动[18]。但较好实现有机结合的典型做法和成功案例还是凤毛麟角、理论原则和结合标准还待提炼完善。
另一方面,部分教学改革方案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偏差,将“以学生为中心”误读为顺应学生取悦学生、忘记教学是给予学生新知识、提升水平的目的,将学生开心、气氛热烈作为出发点、立足点和最终目标,因为满足学生兴趣不等同于符合学生兴趣。李卫朝等就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提出“现今有一个倾向值得注意,即“原理”课教学完全围绕学生的兴趣展开,而放弃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19]
2.辩证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指导思想和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再现和集中体现,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社会化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必须有科学而严谨的文献出处、文件依据和政策解读,处理好多种体系的转化与融合。
一方面,要更好运用课堂教学解决教学体系创新不够的问题。国家统编教材的出版和修订解决了学科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则依赖课堂教学,而这需要通过拓展渠道创新形式。张春梅提出了包括“选择精讲内容”“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引入热点焦点问题”和“面向思想理论之惑”等设想。[20]
另一方面,比照课堂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取得初步进展的同时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在理论和定位层面,为了凑学分和拼形式未能注重实践教学的学术研究,为了完成任务而局限在特定领域未能注重实践教学的协同性,杨增岽提出要在“课程改革与教学建设的整体视野设计”“加强规范化设计”“健全完善保障机制及评价方式”[21];在实施层面,大多数实践教学未能做成品牌,容易半途而废,如颜加珍曾总结的缺乏长效机制,如经费投入不足、后勤保障不力、未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和合作单位等[22],离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更远了。据此,宋媛提出加强“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建设”“案例教学”“课题实践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23]从而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3.辩证处理“课堂规模”与“教学考核”的关系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针对性
针对性教学要求针对时代国情、教育理念、课程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师素质,更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论基础、专业特点、兴趣、性格等,而科学的教学管理安排和合理的教学规模更为基础和关键,即采取直接面对面近距离的小班化教学。而实际上90%以上的学校施行的却是超大规模的大班教学,这客观上束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教学的开展及其效果,正如刘洪森等对“大班教学”弊病的分析,在教学模式上,“师生互动环节无法实施,教师只能采取单向的理论灌输的授课方式”,在教学效果上,“相当一部分同学难以吸收课上内容”[24]。
因而,要不断完善和持续推进针对性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组织和管理安排上必须打破普遍存在的“大班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和创新考核体系。目前闭卷考试或考查仍然是主流,孙强认为“其考核的重点大都在于知识的测验,轻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更缺少对学生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25]关于如何建立与针对性教学适应的考核体系,张俊英提出要实现多元性、全程式和结合式,即学生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平时学习10%+学习态度5%+作业成绩5%)+理论教学考核成绩(开卷考30%+口试30%)+实践教学考核成绩(研究性学习考核20%+其他实践形式10%)[26];李英则提出包括PPT成果展示、思想政治主题演讲、社会实践调查等手段的综合体系。[2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于“05方案”的教学针对性研究成果综述(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