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有原生形态与次生形态之分。“马克思主义”指的是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次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则是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原生型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是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起,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毛泽东同志曾经说:在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当然就更有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加以整理、吸收乃至发扬光大了。“毫无疑问,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直接联系,它批判地吸收和发展了前人(自然包括儒家思想)的优秀思想成果,然而这种吸收和继承并没有排斥创造和发展。”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吸收。作为杰出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思想作为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他吸纳了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也传承了源自东方的传统文化,同时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创造性的诠释,赋予这些文化新的内涵和新的生命。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渗透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并积极吸收各种文化中的有益、合理因素,促进了主流文化的融合、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为文化的更新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文化进行了超越性的创新,而每一次创新已不是原有文化传统的直线式延续,而是在思想高度、文化性质上对原有文化形态、文化传统的根本性超越。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从丰富多样的文化素材中选择适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文化题材,系统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方式和文化形态,这个比照、选择、组合、建构的过程客观体现了创新创造的特点。自从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共产党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文化的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达二十余年时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逐步创立和完善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毛泽东思想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的主导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从文化视域来考察,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史其实是一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历史:从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村文化到苏区文化,是文化进步与创新;从苏区文化到抗战文化,是文化进步和创新;从抗战文化到解放文化,是文化进步与创新;从解放文化到建设文化,是文化进步与创新。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的飞跃,其实就是从革命文化向建设文化的全面转换,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文化创新行为。而文化进步与创新,都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历史上破除“两个凡是”错误思想就在于通过展开真理标准大讨论,思想大解放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每一次思想的转变,都是一次思想文化的改变与更新,并包容了相关的思想内容。”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要是育人的活动,因而其文化创造功能在于通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来促进个体精神财富和社会文化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在于为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造就大量具有创造活力的人。”个体的文化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塑造,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取决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教育,当然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人的文化创新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给人一个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排解思想困惑的机会,满足人被尊重、被关心、被理解的精神寄托,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激情,培养人的文化创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为人的文化创新创造能力的发挥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文化认同以及良好的政治环境、学术环境、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被严重扭曲,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十年捣乱,我们的思想战线上长期混乱,以致人们对从事思想工作的许多同志失掉了信任。恩格斯曾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工人革命运动中,千万不能忘记必须坚持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既英勇无畏地反对资产阶级及其思想意识,又毫不留情地批判自身内部的机会主义,只有这样,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才会取得成功。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提出了改革思想文化的问题。事实上,邓小平正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令人窒息的社会舆论氛围,营造了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优化了当时的学术氛围,为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奠定了基础,为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铺垫了文化基础。江泽民强调:自党的十四大以来,宣传思想战线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文化传承功能以及文化创造功能不能分开孤立存在;他们是一个紧密的有机体,彼此之间密不可分。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承功能的前提和基础,而文化传承功能则是文化选择功能的进一步延伸和积极拓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的积极凝练和提升,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最终归宿。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文化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内在地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以文化方式达到教育的政治目标和文化目标,要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魅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征,这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时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根本要求。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