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向前发展。在现实社会中,“以文化人”运用文化的形式教育人、引导人,但文化并不一定都是人类文明的精髓,代表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文化中既有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积极有益的因素,又有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利的阻碍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有所选择,对于代表社会发展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给予选取、开发、利用,对于文化中那些落后的、陈旧的、桎梏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文化则必须予以去除。这种带有统治阶级意志的文化选择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增强了其效果,实现了个体和社会的良性、科学发展。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治国理念一直是古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其中,儒家思想代表了当时封建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历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受到统治阶级的追捧和推崇,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趋势。而这起源于汉武帝接受的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汉书》董仲舒传记载:“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历史选择了儒家思想,于是儒家治国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核心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核心政治理念,也成为历代统治者对黎民百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化的核心内容,这是一次典型的文化选择。通过这次选择,儒家文化几乎成为二千多年封建社会恒定不变的主流文化,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国家制度方面予以明确,在教育政策方面给予坚决贯彻,在日常生活中予以践行,在社会积极宣传和倡导。这种文化选择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儒家思想中的治国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历史阶段,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中国封建时代的文明某种程度上是儒家文明,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封建社会,中国曾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唐盛世,这是统治阶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选择功能的结果。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的目标,在于实现思想认同、价值认同、伦理认同、道德认同、情感认同,形成凝聚力,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文化选择的前提必须是多元文化的客观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了“文化大革命”桎梏的十年,其他时候客观上都存在着多元文化,文化的选择功能实际上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发展的几十年,就是文化选择与文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容,一方面积极吸取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精髓,尤其是传统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又吸收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比如市场经济理论等。正是在如此的多元文化中既能看到多元文化共存共生,彼此之间相互融合;又能看到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坚持一元主导下不同文化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和谐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还应坚持在“一元主导,多样发展”的指导下进行,离开了这条原则或背离了这个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想政治教育也就会迷失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和根本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与经济和政治相比,文化规定了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与方向,对民族成员有精神激励、价值导向、品德塑造的作用,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资源。”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传统文化不能简单的粗暴地否定、抛弃,而是要加以科学的选择、取舍,更重要是的要秉承和弘扬。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血脉,是人的精神家园,优秀的、先进的文化更是激励人的斗志、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从这个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般知识的传承。即将前人已经创造出来的以文化形态存在的知识包括科学、思想、风俗、技术、艺术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传递下去;另一种是将传统文化当中深层次的文化精髓——民族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准则传递给下一代,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从而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定社会的主流思想要求与个体思想品德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这个矛盾运动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下主流文化对个体思想施加影响和逐步塑造的过程,其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载体都有文化的痕迹,与主流文化密切相连,历史上不存在离开文化而孤立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的思想文化、政治文化、道德文化、科技文化、历史文化传承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体现在除了传承必要的科技、历史、人文、地理、道德知识外,更主要的体现在文化精髓、文化生命力的传承上即民族价值观。文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给下一代,使下一代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继承了前人创造的灿烂文化,使文明得以延续,社会得以发展。否则,个体无法获取前人积累的经验和科技、历史、人文等文化知识,社会文明也难以保存和延续。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以国家意志将前人创造的文化财富灌输给个人,个人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接受文化,逐渐内化为个人的心理认同和心理接受,固化为个人的心理认知。实现了文化的有效传承,避免了文化的遗矢和断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得到了有效实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掘‘修己以安人’、‘和为贵’、‘ 和而不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中的价值,引导受教育者通过自我完善,和谐处世,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推己及人、求同存异,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思想政治教育传递文化的重点在于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准则的传递,实质是人的精神世界改造的过程。它以体现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作为传承和教化的内容,把文化中的精髓与血脉传递给受教育者,使其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认知,固化为个体的优良品质及行为表现。这种文化传递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遗传。它是将历史中形成的经过验证的具有重大价值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等价值观念传递给后人,在历次的传承中实现积累,从而使社会文明得以保存和延续。马克思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价值观都是在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予以创造性地发展的,它不可能完全由外来文化重塑。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这种文化传承的过程是社会主流文化对个体的塑造的过程,是对个体价值观和价值行为的改造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的重要体现。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