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既包括理论体系,也包括实践体系。高校通过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给大学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从而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学厘清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理论体系是我们所教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它具有自身的逻辑和话语体系;而教学体系则是我们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其核心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包括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效果的考察。理论体系以教材的形式展现出来,具有完整性,教学体系则是教师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等构建起来的,具有灵活性。理论体系是灵魂,教学体系是手段和载体。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大学生群体,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理论体系转化为知识和观念体系,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只有将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才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推进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必须遵循如下原则:一是问题意识和理论传授相结合;二是优化教学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相结合;三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四是课堂讲授与辅助教学相结合;五是教学过程考察与考核方式改革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模式的构建
将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基本前提是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长规律,以及接受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达到预期目的。
1.遵循规律,设计教学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
遵循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设计教学体系,实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体系到信仰体系的转化。根据在省内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所做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具有如下思想特点:思想开放活跃,稳定性较差;思想自主独立,自我意识强;竞争意识强,注重能力培养;追求自我实现,受挫能力弱等。当代大学生成长也具有自身的规律,如:阶段性规律;知、情、意、行矛盾规律;环境优化综合效应规律;师承效应规律等规律。因此,在设计教学体系时,要遵循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重塑教学内容,转换表达方式,调动技术手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有效推进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遵循接受规律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双主体互动规律设计教学体系,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实效性。任何传播活动都不是传播主体的单独活动和单向作用,还必须具有接受主体的能动因素的介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要根据接受主体的个体差异采取最佳的传播方式,以求得接受主体接受效果的最大化;接受主体并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而是能动的对教育主体施教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后,有选择地接受;接受主体的接受选择反过来会影响传播主体的行为,促使传播主体调整传播手段、方法,形成良性循环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体系时,要探索教学互动模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双主体相互促进和影响的正能量。
2.构建“知——受——化”模式,实现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授)——接受(受)——信仰(化)的过程。理论传播的主体是教育者,是传播源。理论接受的主体是青年学生,而相对于接受主体而言,理论传播主体又是接受客体。接受主客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终达到双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和践行的目标。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中介和环境,如理论以及理论传播的手段、途径,思想传播和接受赖以存在的接受环境等。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中介、接受环境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缺一不可。
根据“知——受——化”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要经过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传播主体通过各种途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阶段;其次是接受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并受其影响阶段;再次是接受主体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观的吸收,并逐步转变为一种信仰的阶段。从接受主体的接受角度看,这个过程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被动性接受阶段、认同性接受阶段和信仰性接受阶段。因此,要对不同阶段的特征加以研究,在接受的三个阶段分别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实效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研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