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判断该答案对解决问题是否具备积极意义。如果学生提供的答案对主要问题的解决具备正向的影响与积极的意义,即使可能造成部分损失,也是合理性非期待答案。例如:司马光砸缸就是一个经典案例,当司马光的伙伴不慎掉入水缸中,寻找大人帮忙已经不是最有效的方式时,司马光果断选择砸坏水缸救出小伙伴,这一行为虽然对水缸造成破坏,但却保护了小伙伴的生命安全,因此是高质量的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并已经成功转化为有积极意义的行为。对于这类答案与行为,本身具备创新性与实用性,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与鼓励。[6]
二、忽视“合理性非期待答案”有何危害?
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属于高水平的非期待答案,合理性非期待答案不仅是学生整合新信息进行自身知识体系重构的合理产物,也是学生思维富有创造性、想象力的综合表现。如果教师因难以判断非期待答案是否合理而片面否定所有非期待答案,或是为追求知识传授效率而有意忽视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就会对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形成严重危害:
第一,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当学生对教师的提问给出非期待答案时,大多数时候会被忽视、否定甚至遭到批评,这在无形中导致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去适应和迎合教师的标准答案,长此以往,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将被扼杀殆尽,被培养成一个个相似的考试机器。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所有的,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之一,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真正的因素。”学生的非期待答案正是其个体知识体系与新信息重新整合并发挥想象力的结果,其中合理性非期待答案更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不应被忽视。德育中的知识至少涉及两类,一类是指涉及事实、道德准则、事物本质、基本理论的“硬知识”,可以设定标准答案或期待答案域,而另一类知识是关于想象力、智力、观点、风格之类的“软知识”,在德育系统中占据绝大部分位置,则应该放开对标准答案的执着追求,鼓励学生形成多元化思维、广阔的视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接纳和引导非期待答案,鼓励和赞赏合理性非期待答案。任何一种答案都有其适用范围,德育教学中不能人为地排斥和忽视合理性非期待答案,而是应该鼓励高质量合理性非期待答案的产生,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7]
第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体现教师的“教”,也应该体现学生的“学”,因此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平等对话、主动交往的过程。教师应该做到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非期待答案,探寻非期待答案形成的原因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引导,鼓励学生形成高质量的合理性非期待答案或期待答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与独特的视角,鼓励学生在主动探寻中获得知识,在知识学习中不断形成品德并指导实践。例如:传统德育教学中的榜样教育多为英雄事迹、经典故事,学生虽然能够理解其中含义但却也更多地看到自己与榜样的差距,易导致退缩性心理,事实上在学校生活中就存在着很多发生在师生中的优秀事迹和榜样,并且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的地方,都有成为榜样的可能,教师在进行榜样教育的时候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身边的榜样,不仅仅是由教师对这些身边的榜样进行表扬和评价,更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评价、推介身边的榜样,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主体。
第三,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质量并非知识点记忆的考试结果,而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并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当今社会互联网飞速发展,学生的信息来源呈多元化趋势,教师和学校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因此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因素也日益复杂化,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也呈多视角、分层化,导致德育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越来越多的合理性非期待答案。要想全面提升培养对象的质量,就必须要激发课堂的生命力,使课堂由预设走向生成,由静态走向动态,由标准答案走向合理性非期待答案。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场所已经不局限于课堂,学生的信息来源也不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学如果唯期待答案是从,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构,对教学中的问题给出合理性非期待答案,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长远来看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8]
第四,不利于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发展教学智慧。优秀的教育家型教师面对学生多种多样的合理性非期待答案,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学生给出的答案,并能准确地将不同的回答还原到不同的情境中,给出不同的评价与引导,长此以往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智慧,能够将精彩的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升华为课堂教学的精华部分,能够通过营造支持性的课堂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产生更多高质量的非期待答案。同时,教师也在各种非期待答案中获得了新的知识与信息,获得了多角度思考的必然性与可能性,丰富了自身的知识体系,拓宽了学术视野和教学管理视野。此外,面对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并非每一位教师都能够适时地进行妥善处理和引导,因此教师多多尝试对不同学生给出的不同答案进行针对性引导,也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机智地给出合理回应,从而使教师在不断地处理合理性非期待答案的同时提升了教学水平,并且发展了教学智慧。[9]
三、“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如何生成?
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对于课堂教学具有重大教育价值,对于学生的成长也具有重要的引导与启发意义。如何促使学生非期待答案的合理性提高,如何促使学生勇于给出合理性非期待答案,如何促使学生能够给出更多的高质量合理性非期待答案?这些问题涉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氛围等多重因素,需要多方努力并长期保持教学环境的支持性。
第一,丰富学生的个人经历,促使其提升学习能力与优化知识结构。合理性非期待答案的生成主要依靠学生个体的差异,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知均存在差别,这由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体系导致。例如提问:“狼吃什么?”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可能给出完全不同的合理性非期待答案,一般来说,传统教育的各种故事中均表明狼吃羊,因此教师的一般期待答案都是“狼吃羊”。但在众多回答者中,一名幼儿回答:“狼喜欢吃青草,不吃小羊,因为羊太疼了!”该答案虽与传统教育中的期待答案不符,但却也具备合理性,因为狼是杂食动物,当不能捕食到动物时会选择以植物或果实充饥,狼吃青草不仅可以保持狼继续生存,还可以避免小羊受到伤害,该幼儿的推理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充满了爱心与儿童美好的愿望。这一合理性非期待答案是由于幼儿特有的简单生活经历与单纯的同理心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当然这一问题的回答者如果是一名生物学博士,其回答也绝不是“狼吃羊”这么简单的期待答案,而是应将狼分为不同的种类,结合不同狼群栖息地物种的不同做出分类说明,这样的答案也源自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好的教学过程要求教师能够预先了解学生的个人经历、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结构,做出详细的学生情况分析,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不断丰富自己、发挥特长与爱好,并且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不断给出高质量的合理性非期待答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德育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探索论文(共3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