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人物专题研究,有利于学生将文中的故事较好地串联起来,使学生对该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对文中的人物展开评价,这对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相似文本的对比阅读,体会作者言语表达形式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秘密。”朱光潜先生也曾说:“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不在搜寻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后,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它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阅读除了理解文章内容外,更要关注文章的言语表达形式及整体构思。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缺乏这样的意识,他们一般只会关注文章的故事情节,至于作者是如何构思故事情节的、采取什么样的言语表达形式来丰富文章内容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关注。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使学生在阅读时具备这样的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欣赏文章言语表达形式——运用文章言语表达形式。
将同类文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量,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对相似文本的写作方法进行深入学习,促使他们逐步掌握对同类文章进行对比阅读的方法和策略。如《桥》是一篇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小小说。在教学中,笔者将《桥》与《一把炒米》《壮丽的青春》《馒头的故事》《诺曼底号遇难记》等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文章在人物形象、故事结尾、环境描写、场景描写、题目含义、作品构思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同时,还让学生观看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泰坦尼克号》的部分电影片段,引导学生结合小小说的特点进行思考:为什么这两部电影的结局注定是悲剧。学生结合小小说的特点,通过思考交流之后,从人物的出生背景、电影中的环境和场景、作者的创作构思等方面中找到了故事结局注定是悲剧的有力证据。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对相同体裁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作者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如在教学《童年·冬阳·骆驼队》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挑选出写作特点相似的文章或段落,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对比阅读相似文本,能够引导学生较好地体会某一体裁或某一作者的独特言语表达形式,从而逐步提升写作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使学生将先前学习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较好地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及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叔湘先生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1+N”式的阅读教学体系,是在单篇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大量的扩充,注重学生阅读量的提升、阅读方法的学习、写作技巧的掌握。这样的阅读教学体系,有利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温儒敏.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J].课程·教材·教法,2016,(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构建“1+N”的阅读体系——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为例(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