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真正地喜欢读书,让课内外能够较好地衔接起来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出了“1+N”式阅读教学体系。“1”指的是课文中的单篇文章或同主题的文章;“N”指的是课外单篇文章或多篇文章,也包括整本书的阅读。“1+N”式阅读教学体系是从教材内容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与扩展,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阅读资源,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给予学生更加具体的阅读指导,使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由浅层次阅读向深度阅读不断地迈进。现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例,具体谈谈构建“1+N”式阅读体系的方法与策略。
一、引出完整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因为篇幅的限制,故事结构大多不够完整。这就造成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只能够读到原著中的部分内容,缺少对故事的整体性把握。引出完整的故事,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对原著的阅读兴趣。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将相和》一文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只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至于廉颇和蔺相如今后的命运如何,学生们并不清楚。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廉颇和蔺相如今后的命运如何,然后再引出完整故事。当学生猜测的内容与原著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冲突后,他们的阅读兴趣就得到了较好的激发。教师可以顺势而为,向学生推介《少年读〈史记〉》这套书,引导学生阅读文中更多的历史故事。《金钱的魔力》这篇文章节选自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单单阅读《金钱的魔力》,学生可能只感受到了文中裁缝铺老板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人物形象。但在《百万英镑》中,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人物很多,人物形象刻画得也比较鲜明。在教学完《金钱的魔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一猜,文中的“我”原本是个很清贫的人,但他的百万英镑是从哪里来的?他后来的生活又会变得如何呢?从而引导学生阅读《百万英镑》这篇小说,阅读完了之后与自己猜测的内容进行比照,看看自己的构思与作者的构思有何异同。
猜测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阅读策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如何构思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开展人物专题研究,将浅阅读引向深入
目前,大部分学生的阅读仍属浅层次的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多地只是关注文中的故事情节,而对文本内容缺少深入思考。开展人物专题研究,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从浅层次阅读走向更加深入的阅读。
对某篇文章的人物进行专题研究,不仅能够调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还能够促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使学生采取更加辩证的眼光看待和评价文中的人物。如《草船借箭》这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是诸葛亮,而诸葛亮也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诸葛亮展开专题研究,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整本书的兴趣,而且能够提高他们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就这样引导学生对诸葛亮展开专题研究(如下图所示)。学生在对诸葛亮展开专题研究时,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通过不同的形式来搜集、处理与诸葛亮有关的信息。信息搜集结束之后,学生在班级中进行相关的汇报、交流、总结。通过汇报交流、总结后,学生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较好地积累了与《三国演义》相关的文学常识。
除了诸葛亮之外,曹操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展开专题研究的人物。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和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具有较大的差异,学生通过搜集与曹操相关的不同历史资料,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后,就能够从更加客观的角度来评价曹操。
在这册教材中,除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曹操等人物可以展开专题研究之外,其他文章也可以围绕文中的主要人物展开专题研究。如教学《猴王出世》这篇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孙悟空展开专题研究,从而使学生主动地阅读整本《西游记》。学生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示,让他们体会到开展专题研究的乐趣。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构建“1+N”的阅读体系——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