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中有纲,把握根本点
设计语用迁移训练,教师要观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学科目标、学段课程目标,准确把握各年段语用迁移训练的根本点。教师只有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布好云”,才能让学生在言语表达时“下好雨”。
苏教版第八册《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把“我”抱母亲的情形、母亲以前养育子女的情形、护士为母亲换床单的情形写得清清楚楚,很有画面感,读后令人感动。我想,这一切要归功于课文中多处出现的关于语言和动作的细节描写。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就提出“观察周围世界,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的习作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借助这个例子,尝试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与文本对话,知道课文写了作者两次抱母亲的情形,也从中读出了作者难过、愧疚的心情。再读读这两句话,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运用了动作描写。第一次“抱”,“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第二次“抱”,“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师:是呀,这一系列动作把作者抱母亲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感恩之情的孝子形象。这种抓住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进行生动细致地描绘的方法,就是细节描写。像这样的细节描写课文中还有呢!你发现了吗?
生:作者在回忆母亲养育他们时,也用了动作细节描写。手“拉”,背“背”,肩“挑”,“翻山越岭”。
生:护士为母亲换床单时,也有细节描写,“动情地说”“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小心地把边角拉平”“回头吩咐”等。
师:你们不仅发现了动作细节,还发现了语言细节,真棒!其实常用的细节描写还有心理细节、外貌细节、穿着细节等,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可以让叙事更明晰、人物形象更丰满、习作更引人入胜。今后大家在习作中要尝试运用!
此处教学,教者充分利用教材,以“这两句话有什么共同之处?”发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揣摩语言,领悟写作方法,凸显了言语内容向言语实践的有效迁移,实现了年段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目标的对接。
二、目中有生,关注起始点
语用迁移点的设计还应着眼“供给侧”。只有语用迁移训练的供给和需求是平衡的,学生的言语能力才能有所提高,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提升。这就需要教师眼中有学生,关注学生言语实践的认知起点。
苏教版第六册《槐乡五月》第一小节第3句话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槐花的形之美。不少老师在处理这句话时,只限于“感知比喻手法的运用,迁移‘有的槐花……像……’的句式写写其他槐花的形态”。其实,这样的语用训练要求是低于学生的认知起点的,因为“感知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一年级起就开始训练了。基于学情,笔者认为此处应将“学习作者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槐花的方法”作为语用训练点。基于这样的解读,在这一板块中我是这样来教学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聚焦语用迁移,助力言语发展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