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努力的方面很多,此处我想突出两点:一是注重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主要是看是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才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的标准。这样来看,这一课堂本环节的教学显然是不成功的。二是练就放下身段平等地、富有亲和力地与学生沟通合作。师生之间一般要经历“接触、亲近、共鸣、信赖”四个步骤,才能建立起较为亲密无间的关系。师生初次接触难免有生疏之感,学生难免有敬畏心理,短时间内要消除这种生疏与敬畏心理,对执教者而言更是挑战和考验,这里不想赘述各种沟通的技巧,只强调最为关键的教师核心素养——心中有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我想这节课的执教者如果有这样的意识、情怀,课堂上就一定不会出现那种令人惊诧的场景。
镜头三
第三个镜头仍然出现在第二节《谈礼貌》这节课上,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理发师因周总理咳嗽而刮伤他面部后,为何心中不安?教师预设的动机是指向理发师的深深自责、悔恨,越是突出这一心理就愈发突显出总理宽容仁厚的品格,以此颂扬总理高尚的道德修养。而学生的落脚点偏偏指向害怕、慌张,为了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窠臼之中,教师真是使出浑身解数,最终勉强对接上。
这个细节表面看来是文本细读的问题,抛开教材的编排方面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谈,我们单就教师的解读意念和细节操作来谈谈自己的思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思想高度和思维深度往往决定着教学的效度。对于这一细节,我们常常有这样的误读,以为身居高位的总理不迁怒于理发师,总理的人格光辉就光耀天下了。我想教师应该深度研读文本揣悟编者意图,不妨作一对比,假如理发师的服务对象是普通民众呢?理发师的心理会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其实总理正是将自己视为一个普通人的,周总理的一生中有许多感人事迹是可以印证的,更何况还是因为自己的咳嗽而引发的后果呢?我想表示歉意的不仅仅是理发师,从总理的宽慰理发师的话语中不难读出他的歉意,毕竟是自己的行为引发的后果而使得理发师背上了恐慌、自责的心理包袱。这种生命平等、相互尊重的布衣情怀才是弥足珍贵的。我们无须刻意拔高,只有从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信任与关爱的角度来解读才更有教学的价值,更能抵达文本的核心意义。
总之,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所肩负的重任不言而喻,而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更是非同寻常,对于平等、自由、民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需要经由日常课堂教学的点点滴滴进行浸染渗透,透视本文的三个镜头,无疑会让我们感到任重道远。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语文教育任重道远(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